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不仅仅是诗人,更是理学家和教育家。观书有感,是二首一组的组诗。从写生活中的小景入手,借以表达道理。渠清如许,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读书,要想要做到透彻明了,也应该知其来龙去脉。半亩方塘,水清如镜。蓝天白云,倒影交融。自然之境,让人感到通透明晰。朱熹借此议论读书的法门,就是要追溯源头,不能拾人牙慧,否则很可能会读越读越死,越读越乱。观书有感第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江中春水,水位上涨,大船也如轻毛。一向要耗费巨力才能推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由的飞驰。朱熹依然在告诉学习者,读书不能用蛮力,而要巧借力。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前一首,讲到读书要追本溯源;这一首,补充说明,不能闭门造车。其它人的经验和心得,就像滚滚春江,借力而行。读书,像推动巨舰一般费力的事情,会变得如一毛飘于水中。这两首诗,是朱熹在公元1196年,与门下弟子在江西抚州下辖的黎川县讲学时,有感而发的作品。

五年级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的译文?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的译文如下: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事实上,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