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经典名句

道德经经典名句 道德经的名句?

道德经的名句?

道德经的名句?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经典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经典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新锐观点

1、常言道:“君子温润如玉”。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出自第39章)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

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是谓“返朴归真”。

2、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出自第66章)”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但我们有句俗话却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下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求上进的颓废姿态。那么到底是该“下流”,还是该“上进”?

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所以它们都必须要“下流”。

3、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老子却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出自第45章)”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跑多跳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却是保持清静。他不但认为“静胜躁”,“静为躁君”,更认为“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才足以成为天下的根本。

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每天转动的门轴,连虫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动的水,里面连细菌都生长不出来。种在马路旁边的小树往往难以存活,因为来往车辆扰动太多。唯有清静,方能畜民,方能止争,方能养生,方能成为天下的根本。

4、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老子却说:“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出自第69章)”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胜利。但老子却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前进,而总像是在主动退让,不敢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双方相抗而避无可避的时候,那么“哀者胜矣”。

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绝路一样,兵法上讲“围三阙一”,正是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变成哀兵。因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与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奋激昂去战斗,远不如让人心情悲愤沉痛上战场。之所以悲愤沉痛,是因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卫保护不被侵害的东西。“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5、常言道:“敢为天下先。”老子却说:“不敢为天下先(出自第67章)”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就像我们只说你敢不敢跳楼,而不说你敢不敢走路一样。敢,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不敢”,是不赌,是面对未知情况下的小心谨慎,是不轻易以身犯险。所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6、常言道:“人定胜天。”老子却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出自第32章)”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意思是人力定能战胜上天,改造大自然,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然而老子却说道“独立不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下任何木器,都来源于没有加工过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长自婴儿。这本源的木料和婴儿,就是“朴”,它是万器之祖,源始于上天,并不臣服于人的意志。就像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所以面对上天,老子的做法是“无为”,而不是“人定胜天”。

7、常言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出自第79章)”

我们常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但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什么是善人,就是善于用对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如果方法错了,怕是再如何的锲而不舍,也终究会遭受失败。

俗话说“先有付出,才有收获”,然而付出也是有讲究的。大地沉稳厚实,德行宽广,所以能承载万物,向它付出,就会有收获;雨后积水浅薄见底,朝不保夕,就连蚊子都不愿意在里面产卵,因为不可能有收获。大道深不可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生养天下万物的母亲,所以向它付出必有收获;而如果向浅见薄知之说,朝生暮死之辈,身死骨枯之人付出,皓首穷经也只能是一场空。

8、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第47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已经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了,但老子推崇的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要脱离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门户,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复杂的经验见识,恪守住天下万物的本源即能知晓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方能明知天道。

而一些经验丰富,经历广博的闯荡江湖之辈,不过是多了一些经验之谈,添了几分口舌之便罢了,算不得真正有智慧。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他们的初始方向就错了。

9、常言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老子却说:“曲则全(出自第22章)”

宁为玉碎,品质何其高洁!但庄子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被晋文公背弃了,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老子说“曲则全”,只有懂得向“曲”中求,才能保全自身,同时顺利解决问题,而不是张口就“宁为玉碎”,这样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老子并不推崇不知变通的正面对抗,而是主张避开障碍,另寻途径,也就是“曲”。这样哪怕看似绕了远路,也比直奔目标要更快达到目的。

10、常言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却说:“报怨以德(出自第63章)”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觉得不怎么样,直言道:“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的德呢?用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现在谁还能做到以德报怨呢?不以怨报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以德报怨,也渐渐被人看作是软弱和犯贱的象征。

但老子说的“报怨以德”,这个“报”却并不是回报的意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具备德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以求回报为目的的。所以这个“报”,是“持”的意思,修持。真正的修持,与对象无关,并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自己持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