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之勤而行之

上士闻之勤而行之 勤而行之的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下士闻道嗤之以鼻?

勤而行之的意思?

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解:

上等根器的人听闻了道,就会积极努力去践行;中等根器的人听闻了道,将信将疑,有时实行,有时遗忘;下等根器的人听闻了道,大加讥笑,但如果他们不讥笑,反而就算不上道了。

道德经第41章原文及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今译】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

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上德若谷原文?

上德若谷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经帛书4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道”所谓的“有无相生”(见第二章),是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规律。懂得“道”的人,会用此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懂“道”的人,对此规律将伩将疑,不置可否;反对和不认可“道”的人,就会哈哈大笑,讽讥“道”是荒谬的,特坚决反对的态度。不过,这种讥笑和反对声,反而更加说明“道”是正确的

对此,有人曾有过理性的归纳:光明总是与黑暗相对立而存在,前进总是与倒退相对立而存在,平坦总是与崎岖相对立而存在。

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在道德领域,所谓“上德”只是如空谷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是抽象的概念,是相对具体的“下德”而言(见第三十八章)。这如同抽象的“白”一样,是相对具体的“白”而言,而具体的“白”又总是与“污”相对立而存在。所以,在广泛领域里的具体道德规范,总是与人们行为的欠缺相对立而存在,如果在讨论道德规范时看不到这种对立的正反二面,就沒有针对性,比较苟且和勉强,而且真正合适的道德规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如同是:抽象的方是看不见具体边角的,抽象的完美无缺的器(包括人才)是找不到的,抽象的声是听不到音的,抽象的图像是摸不到形的。同理,“道”也同样是抽象而不具体的。

然而,只有“道”所阐述的规律,却能成功地指导人类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