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通的学名叫什么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春运”这种人口流动高峰?而没听说国外有“圣诞运”?

为什么只有中国有“春运”这种人口流动高峰?而没听说国外有“圣诞运”?

春运,是“春节运输”的简称,最初在1980年由《人民日报》所提出,后被人们所使用和熟知。大规模人口参与“春运”,为的是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但是,国外一些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节日或宗教节日,同样重视家庭团聚,怎么没有产生类似的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其中除了文化心理和历史情节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原因当是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大,从而使得周期性人口迁徙成为了一大特色。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在东部沿海城市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后来经济特区的设立,又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大批农村过剩劳动人口为了谋求生存,开始大批涌入东南沿海。这些劳动人口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群,为东南沿海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为繁荣市场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这一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毕竟来自异乡,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对春节尤为重视。可以说,外出一年后,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会想着回家“过年”。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推动下,每逢春节前夕,大批劳动人口会催生“回乡潮”的出现,但春节过后,又会再次加入南下的大军,继续到异乡打工赚钱。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比较发达的城市。而这些城市则再次成为新的吸纳劳动者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运不仅限于南北两个方向,逐渐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周期性客运浪潮。
当然,除了务工者,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也会参与春运。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更为明显。异地求学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特别是大学生的异地就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所以,春运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客运现象,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点。春运的产生,也推动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尽管如今返乡仍然充满了各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我们回家的路,已然是越来越顺畅了!
春节临近,在此祝愿游子们返乡顺利!阖家欢乐!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