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习俗: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小时候常常听到老人中家里唠叨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从江边走。大概是因为刚刚进入春天,“春天的天气,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到了江边可能回遭遇不测吧。
言归正传。三月三,也叫作上巳节。 汉代以前规定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 《晋书·礼志下》。
《周礼·春官·女巫》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唐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
《艺文类聚》卷四引《夏仲御别传》:“ 仲御 诣 洛 ,到三月三日, 洛 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轨连軫,并至南浮桥边禊。”(一同乘坐车马,到江边进行祭祀,以除不详之物)。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
另外,三月三还是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内容不尽相同。壮族又称“歌仙节”,在这一天赶歌圩,举办歌会。
侗族又称“花炮节”,以抢花炮、斗牛最具特色。在黎族,为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的节日。
总之一句话,春天来了,气候边暖,各种有毒有害之物也出来骚扰老百姓,三月三祭祀一方面求得上天了庇佑,另外也可以举行一些迎春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