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是怎样的改的命运

圣贤教育是怎样的改的命运 中国圣贤教诲如何产生?

中国圣贤教诲如何产生?

中国圣贤教诲如何产生?

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从各个时期家训著作的思想内涵、主要目标来看,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到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家训,以儒家经典为基本规范,主要训导内容是完全践行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为先秦的儒家圣贤代表

先秦家训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所设计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为举止规范进行提炼,也就是以《易》《礼》《诗》《书》《春秋》和《论语》《孟子》《孝》《大戴礼》等典籍的精华为家训。这种家训又成为中国传统家训中的经典,直接为两汉及其以后人们作为治家教子的价值标准而效法、阐扬。

两汉时期家训作为先秦家训的延续,其特点是,人们直接引用先秦圣贤的语录,在阐释中体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西汉人孔藏在《与子琳书》中反复引用儒家经典训子:#34训曰#39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39#34,#34《诗》不云乎?#39毋念尔祖,聿修厥德。#39#34

祭拜孔子图

第二个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宗法专制社会经过几百年旳发展,已经建立起了全社会所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体系、行为规范标准、理想追求价值、社会体制以及深蕴于中华子民心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在家训中,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指导,另一方面以当时的价值体系作为家训的内容,专注于宣扬当时社会认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哲学,宣扬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信念,宣扬宗法专制社会所认同伦理道德风尚、节操,鼓励人们依照时代价值标准进行自我完善,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家训文化的典型和代表之作《颜氏家训》

这就意味着,由先秦两汉以后,魏晋隋唐时期,家庭教育由主要遵循儒家经典,转变为以儒家价值观念为基础,以现实社会体制及其文化内涵作为家训的主要内容。这样,魏晋隋唐时期的家训就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现实感,它也反映出那时人们已进入到自觉的家庭文化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家训文化的典型和代表之作,就是南朝北齐人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经过第二个时期对孔孟圣贤家教思想的弘扬,这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于家庭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它虽继续张扬作为文化主体精神的儒家文化,但它也以每一时代的文化内容作为家训的依据。因此,这个时期的各个时代,家训著作层出不穷,对后世卓有影响者,如袁采的《袁氏世范》、司马光的《居家杂仪》、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朱熹的《蒙学须知》、陆游的《放翁家训》、高攀龙的《忠宪公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由盛世向衰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一种定型形态和臻于完善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因此,它所宣扬的文化内容更为精细,涉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信爱和平、经世应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涉及个人、家庭、国家各个领域。总之,它反映的是在社会发展已经处于鼎盛并转向衰落的时期,社会的贤达志士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