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之路完本

中枢之路完本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的确!按照题主所问,萧关至今都没有公认的方位。萧关有许多种说法,如陇山关说、瓦亭关说、三关口说、硝河城说、开城说、古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海原县石硖口、同心县的红古城、环县说等。如果非要纠结萧关的具体地址,那么大福读史只能回答:萧关是历代王朝西北边防要地,它的设置是随着匈奴、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不同族群的入侵路线而选择的,但是大致都跳不出两大通道。

抛开萧关的具体设置地,关于以上萧关的争议地,如果翻来地形图,再将其代入的话,你会发现他们普遍都分布在四个地区附近——环县,平凉,固原,同心。实际上,这四个地方都处在陕北高原的河谷中。固原、同心位于清水河谷,平凉位于泾水河谷,历史上的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都位于此一路;环县则位于泾水河上游的马莲河河谷,这也是历史上秦萧关的遗址所在地。

对比马莲河一路,清水河—泾水一路则更为重要。依照图中所示,六盘山以西、同心——环县以北自古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一者:六盘山以西方向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必须经过清水河与泾水和连接之处,然后他们或者顺着泾水直达关中、或直下陇县到达今凤翔地区(西汉时的回中宫即在陇县之北,故而人们又把自陇县至凤翔的通道称为回中道)。

北宋反击西夏修筑的平夏城

二者:同心——环县以北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经常会经过清水河流域,他们所看重的即是清水河河谷水草丰美,地形开阔有利于骑兵奔驰。当然,环县一路亦是防范之一,但是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难行。历史上无论是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和吐蕃、宋朝时的西夏党项都偏向走清水河——泾水或六盘山——泾水或六盘山——回中道。

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因保卫关中的军事需要,设置了东西南北四关。南边和西边山势险峻,行路难,置一关隘,有万夫莫开之效。关中东边也有华山和黄河天险,紧锁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就有了潼关。过了潼关不远,是一条狭长山谷,也是唯一快捷便利通道,因此设置函谷关。唯有关中北边,地势较为复杂。正北偏东大山横亘,天然屏障,中间是陇东高原,山塬居多,西边六盘山区,河谷纵深,沟壑林立。这样的复杂地形,在军事防御上也困难重重。所以,造成了萧关的设置地点随着军事防御的需要而转移。

最初的萧关设置在陇东的环县,是秦长城的重要关隘。汉初,匈奴铁骑常从六盘山泾水河谷袭扰关中,军事要塞萧关便设置在这一带,在今固原东南。由于匈奴每次选择的入侵线路又不尽相同,军事防御就会有所偏重。所以,萧关就设置在今陇山关、三关口等方圆不到三十公里的地带。萧关的主要设置地点,在汉武帝时就确定了,一直廷续到宋朝。据说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巡视边境防御,唐李亨也是北出萧关,到灵州后称帝。六盘山巍立西侧,泾水蜿蜒东去,翠峰环绕,深谷险阻,是关中通往塞外的重要军事屏障。久之,便成了古萧关道,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的关隘,这里也发展成瓦亭古城做商路驿站。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逐水开路,人类活动的常理。看看世界上的每种文明,无一不是在大河(江)流经的区域,且大河有大文明,小河有小文明。在中国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更多是从河水流域开始,西北河朔是主要的争夺地。关中西北,有如瓦亭长峡这泾河谷地适合大规模战马行军,尤其春秋枯水季节。这一萧关古道便成为黄河以西祁连山南北的游牧民族,东进关中,军事侵略的常经路线。漠北漠南(敕勒川)地区的少数也会常常选择沿黄河南下从清水河谷攻萧关入侵中原。所以,虽然古萧关有几处,但只有设置在这才是最合适的,就如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样。

   

唐时在今海原李旺镇,曾设置萧关县,离灵州不远。很多人以为是萧关古道上的萧关,此萧关非彼萧关,这只是设置的萧关县,是行政机构,非丝绸之路的萧关及萧关道,而且没几年就废了。《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萧关县在唐神龙(705)年间置,位于蔚茹水(今清水河)西,南距原州(固原)180里,在今海原县李旺镇附近。

北宋时,1081年,宋军五路伐夏,屡败屡战,步步为营。于1097年至葫芦川(今同心南)筑起要塞,号为平夏城。为了长久防御,便在此设置关隘,以萧关命名。估计是图个吉利,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关,原来的萧关还照样存在。历史上萧关的几处设置,很容易引起混淆,模糊今人对萧关的认识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