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下句是?

全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谁?

吹面不寒杨柳风下句是?

应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出自宋·志南的《绝句》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暖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34杨柳风#34,指早春的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用了借代手法。

诗词鉴赏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34杖藜扶我#34,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34杏花雨#34,早春的雨。#34杨柳风#34, 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34细雨#34、#34和风#34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34杏花雨#34, 与称夏初的雨为#34黄梅雨#34,道理正好相同。

#34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34,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34沾衣欲湿#34,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34古木阴中系短篷。#34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和尚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