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 北宋与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与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与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两宋灭亡,从表面看,极为相似,其实不然。

北宋灭亡,起源于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内部矛盾尖锐,国力衰弱,与新兴的女真族政权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不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占据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徽钦二帝,占据中原大好河山。

百年后,蒙古人在铁木真的带领下统一蒙古各部,称成吉思汗,迅速崛起,凭借其铁蹄东征西讨,肆意扩张。南宋竟然又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金。战火连年不断,最后在忽必烈时期南宋在蒙古强大军事打击下,终告灭亡。

有道是:“聪明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北宋统一北方收复失地是天经地义,但是北宋没有看清真正的战略利益所在,而是维系三者平衡,一旦天平倾斜,大厦将倾一发不可收拾。

综上分析,似乎两宋灭亡原因相似,其实这只是表象,他们的灭亡原因还有深层次原因内含其中。

确实,北宋念念不忘故土燕云十六州,南宋不忘北方故土。但是其败亡原因并不是不能与宿敌摒弃前嫌,共御外侮,而是不能审时度势,错误估计自身实力,加之不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崇尚重文轻武,不能创造有利机会主动出击,经常处于被动应战,准备仓促,不能谋划久远所致。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奇特的王朝,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享誉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不能与之比肩,盛唐犹不及,另一方面,她又是历史上声明远扬的懦弱无能之王朝。

唐末藩政割据,各地方势力倍增,中央集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唐被取代后随即进入更加混乱的五代军阀混战时代,兵变就跟家常便饭般随时发生,儒家思想受到重创,毫无利益仁爱之说,只有拳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黄袍加身,一跃而成为宋朝开国皇帝,他深知地方武装强势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因而采用强干弱支偃武修文的政治策略。直接导致将不知兵,兵不能战的结果产生。空养着百万大军到了应战时一溃千里。这种国策指导下的北宋王朝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和平的方针,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西夏、金输送岁币乞求和平,偏安一侧。

北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王朝格局。汉人朝廷一向讲求“大一统、天下共主”。只有万邦来朝,哪有向蛮夷进贡的道理。分裂的南北朝,也是两面分治,从没有交保护费一说。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言,宋的地位只不过比藩属高一点。这对于大宋皇帝来说都是极大的侮辱。所以每当少数民族政权国力出现衰退,宋朝的任务便是趁机收复故土,恢复中华上国国威,两宋的两次选择就在情理之中。

与强者合作,自身也应有一定优势。北宋末年,文恬武嬉。朝廷供养的禁军竟然连马都不能骑。本来攻击被金军打的无还手之力的辽军不过是顺手摘桃,然北宋军队竟然被落魄的辽军打的头破血流,要靠金军擦屁股。这自然会引发金军的胃口,进一步助长了金军南下的气焰。

北宋军队虽不擅长野战,但善于守城。金军南下初始并不顺利,到达坚固的开封城下时,如果不是宋朝君臣脑子发昏,竟然搞“六丁六甲”,自动放弃开封城防,金人轻松拿下开封导致屈辱不断。

辽国的灭亡并未加速北宋的灭亡。而以北宋军队的野战能力援辽抗金,拖住金军后腿。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北宋君臣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对自身实力毫无判断。这种局势,应该闭关自守,潜心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而不是主动出战,自取灭亡。

南宋则不同,偏安一隅,经历多年耻辱,南宋军队战斗力远胜北宋。宋高宗整编军队,削弱武将,防止武将夺权。采用监军制,显然是叠床架屋的领导,但比起北宋任用不知兵的韩琪,拍马屁的童贯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

南宋的问题在哪呢?

主要是消极防御,南宋的防线主要是沿淮河、湖广至川陕为一道防线,以长江为依托为二道防线,沿五岭为三道防线,这个防御体系似乎近乎完美,然却变成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一个防御体系,不是为了防御而防御,而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壮大实力,为反攻做准备。

不能利用有利战机,制定克敌策略。蒙古与南宋对峙的四十年里,蒙古西征,忽必烈回撤夺取汗位,蒙古讨伐日本失败,都是有利战机。

南宋偏安,总害怕武将夺权,对武将多有防范,岳飞就是应证。

南宋的海军实力强大,然南宋从没想过派遣陆军乘船在渤海湾或辽东登陆,抄袭金或蒙古老巢。

南宋既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只知道消极防御,还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对群众抗击外侵的热情恨之入骨,害怕席卷其江山,加之南宋建国期间,腐败成风,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诸多原因导致灭亡。

纵观两宋灭亡之原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做到不受外力干扰,要常怀居安思危,制定适合国情的战略方针,推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措施,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军民一体,万军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