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该如何评价

李鸿章该如何评价 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李鸿章是个捡芝麻丢西瓜的人!去欧洲考察采购军火,老外一挺马克沁机枪加1000发子弹要3000俩银子,他觉得贵所以买了爱卡壳的格林机炮!后来赔款2亿俩银子,他倒是签字了!现在看来就是拿十分之一赔款出来采购的军火也能把日军打成马蜂窝吧!其它的事我就不想说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

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我不能将李鸿章的过与功一一表达,光照裸体,淋漓致尽,时事造就人才,矛盾推向始化,识时务为正杰,作为李鸿章当时高官品位,功名享誉,谁不想当一个名留千古,百世颂德的好官,那历朝奸臣贪官他们虽遗臭万年,只因是人们将他们比较划三七,四六开是负高于正,倒列于一分为二,作为李鸿章来说他的思想,主张从实质上讲不完全倾向于卖国求荣,根据当时的国情来衡量,在各方面没有能力,没有资格与外强争斗,鸡蛋碰石头,为国为民毫无是添乱,国不昌,民不卯,在这种极端的思想下,做了一些让人民感到下流,鄙微,屈膝的事情,这是大势所去,但在力争国强民富方面,在治国福民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将他的功过前面分析,解剖得以澄清,让人们来认识他,重新了解,评价,也算是对一个历史官臣死而明目的定论。

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国歌。等黄龙旗升到旗杆顶的那一刹那,笑声暴起,他们在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起了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在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是大清的裱糊匠。

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25岁时一举考中进士,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在曾国藩的培养保举下在李鸿章自己拼命努力下,李鸿章任40岁江苏巡抚。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当了江苏巡抚后,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的“一飞冲天”。李鸿章的官位两年一升,每隔两年,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封疆大吏。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皇帝老子了!

身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励精图治,当时的中国在风雨飘摇中。李鸿章给朋友书信中写道:“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李鸿章的第一变练兵以制器为先。

为了提高国力李鸿章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可见他的认识之深刻。为此李鸿章不惜余力的操办起洋务运动。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

至此中国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的第二变为中国培养近代化人才。

1870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从1872年到1875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这些学童年龄仅12到16岁,个别的甚至才十岁。就是这些孩子们,在当时却肩负起了光复中华的使命。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而这些留学生确实也没有让人失望,他们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技。为中国海军、武器制造业、重工业做出了不凡的成就。其中杰出的代表有:严复﹑刘步蟾等。他们中有电报局长梁金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 ,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光绪三年二月,李鸿章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派遣三十名学生分赴英、法两国海军学堂学习船舰制造和驾驶。这批人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海军教育的栋梁,严复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李鸿章第三变,创立中国之实业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几十家民用企业。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李鸿章主持了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李鸿章的弱国外交

弱国无外交在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是对风雨飘摇的清朝政府真实写照。尽管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李鸿章一生重视外交,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根据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其中不少是可以称之为卖国条约,但是我们要看到弱国何来外交,还不是在大炮,兵舰的威胁下不得以的妥协。努力用最小的损失来争取国家复兴需要的时间时间。

当然,在枪炮的威胁下也是可以拒绝签订这些条约,可是会造成什么后果知道吗?是否当年我们拒绝签订了这些条约,那些列强们会因为李鸿章的拒绝签字就打道回府了吗?

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世界舆论哗然。

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是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的成员。他们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势稍愈就进行第四次谈判。日方因发生刺杀案而在和谈条件上稍有退让。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李鸿章的傲骨与气节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敢指责攻击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怒火全部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李鸿章的抱伤与列强周旋之苦实是为了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责任感。想现在的那些小鲜肉,拿着天价的演出费,诉说着演戏之苦实在不齿其为人。

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跳板,75岁高龄老人在波涛汹涌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在跳板上挪过去。表现了李鸿章把个人的气节放在了生命安全的上面。

最后的责任与耻辱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十八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条约为鉴。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年老体衰,李鸿章病倒了。

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想着尽快地结束谈判。好让朝廷能稍微体面点回到北京。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论了,吐血到濒危的程度。

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代表全国老百姓接受了这个侮辱。

李鸿章在签字后大口大口地吐血,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病逝北京。清政府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各国政要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李鸿章在外交上展示的才能与坚毅令各个国政表示钦佩。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不是完人,也也许多的错误缺点甚至犯罪

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与创办经验,只能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

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而李鸿章本人及其家族则是从洋务中大发横财。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所以有了妙句;宰相合肥天下瘦。虽然天下瘦不是李鸿章的责任,但是说明李鸿章中饱私囊也是不少的。

还有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最后要说的是,李鸿章不管是功是过,在我国的近代史永远是一个争议不断的,但一定是个绕不个去的坐标。是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