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开采可燃冰的困难

南海开采可燃冰的困难 可燃冰的采集处于什么阶段?

除中国外,关于可燃冰真正的开采试验目前为止也只有前苏联(商业化)、美国(小范围试验开采)、日本(海底提取试验),其他国家均是以试验井、试验船等形式进行研究。

可燃冰的采集处于什么阶段?

首先,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

其中,2013年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然成功出气,但六天之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

而根据央视报道,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实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可以说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

此次开采,我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

其次,可燃冰开采过程中风险因素较大。央视报道,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依然是目前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难题。

此外,可燃冰可采还面临高昂成本问题。长江证券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燃冰开采费用达200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6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本身开采只有不到1元/立方米,整整相差6倍。但根据专家测算,未来可燃冰的生命周期成本总体约为0.77元/立方米,相比于常规天然气大约0.99元/立方米的生命周期成本,还是具备极大的商业开采价值。

此前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可燃冰的研究进度大概相当于30年前的页岩气研究情况,但考虑到气水合物的复杂性和链式环境影响所以研究、开发进度会更加缓慢。

根据中国战略规划对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安排,2006-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2030-2050年,中国的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自然资源部3月26日宣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这是继2017年5月首轮试采成功后,可燃冰试采再传捷报。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遇火即可燃烧。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的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

“本次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使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成为现实可能。”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说。

据介绍,2017年我国首次开采海域可燃冰属于探索性试采,解决了能否安全连续开采的问题,本次试采是试验性试采,解决了提高产气规模的问题。

本次开采中,我国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其中,6项领先优势明显,12项核心装备成功研发,尤其是控制井口稳定的装置吸力锚打破国外垄断,创造了吸力锚安装1200米深的水深纪录。

施工方海洋工程公司先后克服了深水浅软地层开路钻井、高造斜及水平井井眼井壁稳定、高造斜段管柱下入、未固结储层增产改造、泥质粉砂储层稳产防砂、复杂人工举升兼顾井下监测等六大世界性难题,保障了钻井、完井、试采的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深水浅软地层水平井技术属世界首创。“第一次试采成功之后,我们判断对于可燃冰开采来说,直井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研发水平井技术。”海洋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马宝金介绍,他们开展集体攻关,最终解决了软地层造斜、水平面钻进等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首创了深水浅软地层水平井技术,这也是本次试采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介绍,目前世界上对可燃冰的开采,还处于直井的攻关试验阶段,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在开展试验。这次我国率先水平井钻采的成功,引领着可燃冰勘查与开采的科技创新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我国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和环保监测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带动形成新的深海技术装备产业链,增强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同时,此次试采中我国独创的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也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

“降压幅度是水合物开采的一项关键技术。如果降压幅度过快可能会使水合物分解过快,造成井筒和储层中水合物流动安全问题,甚至会引起地层失稳,降压幅度如果过慢,水合物分解速率就会降下来,会影响采集效率。”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秦绪文说,与第一轮试采相比,本次试采发明了双管补液空压技术,可以实现储层中降压的精确控制,有效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为保护海洋环境,本次试采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采用全过程风险防控技术,包括压力调控、钻井安全、流动保障等技术,以确保地层的稳定和环境安全。实践证明,本次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

据介绍,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2020年2月17日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科技人员将围绕加快推进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

本次试采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为保障试采项目顺利实施,主要施工方海洋工程公司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动态跟踪员工健康状况,严防境外输入,确保了工期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