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聪明?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聪明?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聪明?

抛开演义的粉饰,诸葛亮理论水平高,综合实力不及司马懿。但中国人看重的是人品,诸葛亮要甩司马懿好几条街,因此流芳千古。

打仗,诸葛亮负多胜少

说起三国,军事是最博眼球的话题。由于司马懿一直被曹操打压,出道晚,《三国志》记载,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两次,虽然打得不光彩,但全部取胜。

第一次正面交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军主帅大司马曹真病重,司马懿第一次全权指挥抗蜀行动。双方部队一接触,魏军势如破竹,一路追赶蜀军到卤城。诸葛亮在卤城扎下疑兵阵,占据南北两座大山与魏军对峙。司马懿搞不清蜀军主力囤聚在哪座山上,便按兵不动,结果被急于出战的魏将嘲笑“畏蜀如畏虎”,无奈司马懿只好全军攻击北山,虽然猜中了诸葛亮的主力,没有猜中诸葛亮的圈套,被两面夹击,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卤城大捷”。吃了败仗后,司马懿冷静的分析了战争局势,认为硬碰硬会两败俱伤,蜀军长途征战,补给供不上,只能不战自退。于是采取“龟缩战术”,坚守不出。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长途运送补给非常吃力,又遇到大雨,押粮官李平怕延误时间被诸葛亮责罚,便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退。魏延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刚打了大胜仗,情绪高昂,撤退等于前功尽弃。拘泥于礼法的诸葛亮却选择了撤退。魏军大将张郃得知蜀军撤退,想趁机占个便宜,结果被诸葛亮在木门道设置埋伏,反杀张郃。

第二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交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诸葛亮与吴国联手,大有势在必得之势,攻占了武功五丈原。有了上次的教训,城府很深的司马懿小心谨慎,蜀军之后几次进攻都被司马懿轻易化解。随后司马懿依然采取惯用的“龟缩战术”,“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三国演义》中还整出个为了侮辱司马懿,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的桥段,这种手段太Low了,感觉诸葛亮遇到司马懿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也是无可奈何。司马懿采取“龟缩战术”并不丢人,《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司马懿熟读兵法,加之司马懿情报工作做的不错,得知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欲下,他经常探听诸葛亮的饮食,料定他回不了蜀国。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好在在死前安排好了撤军之计,蜀军安全撤退,司马懿看了蜀军留下的营寨,也不由的赞叹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诸葛亮挽回一点面子。

但战争不是看过程,更不是看精彩片断,是看结果,诸葛亮七次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很威武,中场很漂亮,结局很无奈,次次劳民伤财,无功而返。两次交锋,司马懿损失大将张郃,却耗死了丞相孔明,从结局看,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治国,诸葛亮治国半途而废,司马氏篡权夺位成功

治理国家上,诸葛亮要比司马懿难得多。刘备刘皇叔起兵时和光杆司令差不多,三员大将百十号人,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诸葛亮推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后,在刘璋的基业上,靠严明的法治,发展农耕、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感到担子很重,有点不淡定了,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遗愿,没有继续在发展国内经济、抚恤黎民、安邦定国上下功夫,挑起大规模的战争,六出祁山,结果因为常年征战,国力消弱,本来不坚实的根基更加松动,可以说诸葛亮晚节不保,多次北伐是他一生的败笔。

魏国人才济济,分工明确,特别是曹操在世时,一直压制着司马懿,司马懿对治国大政参与不多,但他向曹操建议大规模军士屯田,显示出其政治才华。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是坚持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一统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可以看出司马懿坚持原则,大搞军民大生产,体恤百姓,赢得了好口碑。应该说诸葛亮加入齐备阵营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建设、强盛壮大,考虑的问题更全面,目标实现三足鼎立,胸怀更博大。但因劳累过度半途而废。

司马懿更多的是面对蜀、吴袭击,在诸葛亮同一时期,参与内政的机会并不多,但从曹操死后,特别是曹真死后,司马懿没有了顾忌,开始把持朝政,最终司马氏篡权成功,可以说厚积薄发,司马懿的才能之前只是在曹氏压制下无法施展而已,但却奠定基础。治国上,司马懿又笑到最后,这种能屈能伸的政治城府,比起晚年心浮气躁的诸葛亮强多了。

用人,诸葛亮没有培养好第二梯队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流传至今的一句话成了蜀国的笑话。为什么蜀国没有储备人才?刘备当年起兵时,打着皇叔的金字招牌,虽然水分很大,但很多人相信,加入刘备战队。后来刘备占据蜀汉之地,地理位置偏西南,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东。在建立蜀国后,刘禅的昏晕无能,号如力大大降低,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再加上多年征战负多胜少,损失惨重,人员消耗巨大。老将马超、赵云相继去逝后,蜀国人处于青黄不接状态。诸葛亮很清楚文臣武将的状况,理应该占据蜀地,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但诸葛亮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承诺,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在用人上,诸葛亮一意孤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用人,大量提拔将门虎子,比如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张飞儿子张苞,赵云儿子赵统、赵广。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却信不过他们,任用没有实战经验的小鲜肉马谡,结果差点丢了老命。在第五次北伐才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但他对魏延还是不信任,虽然魏延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争论最多的是“子午奇谋”,但不被采纳,诸葛亮死后还设计以谋反罪杀了魏延。

在世袭制世族垄断政治条件下,司马懿力排众议,提拔了不少有能力、出身低贱的大将,在对蜀、吴作战中产生巨大作用。比如大将邓艾、石苞等,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又胜一筹。

演义,粉饰诸葛亮

罗贯中其实很清楚两个人的能量比,为了让诸葛亮强过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很多戏份,比如“空城计”,其实司马懿根本没有参与街亭之战,当时主将是张郃,也就不会有空城计之说。

当然诸葛亮人品上远远高于司马懿,中国人更看重品德,诸葛亮《出师表》脍炙人口,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是大智大慧的象征。但由于演义过度渲染,民间过于迷信,造成“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印象。

司马懿给人的印象是老奸巨猾,和奸雄曹操为伍,也留下“奸”的形象;特别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夺了曹魏的江山,给司马氏刻上不光彩的印迹。在大家印象中,司马懿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平庸无能的奸人。其实是中国式的脸谱化误导大家的思维。

两人都是大智大勇之人,但从综合实力看,诸葛亮不如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