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的知识

天龙山石窟的历史?

宋代天龙山石窟鲜为人知原因?

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1]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

天龙寺石窟名词解释?

有“东方雕塑艺术宝库”美誉的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腰,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石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拥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

天龙寺石窟名词解释?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天龙山腰。石窟分布山之东西两峰,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为东魏至隋唐时期所建,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雕刻风格细致,体态生动,姿势优美,衣纹流畅,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因遭破坏,佛像、菩萨、飞天、藻井等大都仅存残肢断臂。

宋代天龙山石窟鲜为人知原因?

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公元6世纪,历经隋唐,雕凿延续四百余年。天龙山唐代的佛像具有神态高雅、体态丰满、姿态优美的特征,被认为是外来艺术向中国石窟艺术转变时期的典型作品,世称“天龙山样式”。

但遗憾的是,在经历隋唐兴盛后,天龙山石窟到宋元时逐渐衰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窟中残存的佛像进一步遭到破坏。20世纪20年代,在外国古董商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一时间,天龙山石窟成了“无头石窟”。不具有观摩价值。所以少有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