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

一个昌盛的民族,需要各族人民心连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历史久远的文化。只要民族之间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昨天的悲惨现象才不会发生;只要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走向国际社会,走向真正的辉煌!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

以宋画般周密不苟的线条为骨法,施以沉着雅致的重彩,以毛泽东、周恩来与各族人民在一起,举杯祝酒的象征性情景,喻示了欣逢盛世的各族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的信念。《中华民族大团结》即创作于此时。他以宋画般周密不苟的线条为骨法,施以沉着雅致的重彩,以毛泽东、周恩来与各族人民在一起,举杯祝酒的象征性情景,喻示了欣逢盛世的各族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的信念。

中国民族大团结历史?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1.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悠久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自炎帝、黄帝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大融合。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

(1)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以秦、汉建立为标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等。汉承秦制,加强民族和亲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行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统一用汉字,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2)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等事件,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

(3)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唐宋时期。唐朝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外族在朝中可以担任要职,外族与汉族通婚十分普遍,从而加速了外族汉化的速度。辽宋金时期中原百姓几次南下大迁移,开发了闽粤地区,中国的人口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移动,到北宋后期重心已经越过长江进入南方。从此以后,汉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姓望族。

(4)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清代。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 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历史,是各民族兵谏御辱的斗争史:

鸦片战争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抗击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如回民支队等。

3. 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发展史。

二.新中国民族政策指引民族团结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

三.民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政治上,民族自治地方普遍成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经济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文化教育上,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孔井素质显著提高。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