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感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感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会了作者什么?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读后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会了作者什么?

我们要懂得享受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一个人要想活的充实愉快,要想活的光彩照人,那我们就要学会去发现生活的光点,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激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热闹激情的人生。要是一个人天天活着都是忙碌不安,都在为生活而着急烦恼,那生活是没有色彩的。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读后感?

民国出大家,梁实秋先生占其一。

对梁实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语文课本里鲁迅的那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的诸多杂文里,这篇最是通俗易懂。而标题中所指向的就是梁实秋本尊,据说,当年梁实秋先生对此的回复是:我不生气。

从1927年到1936年,梁实秋与鲁迅打了九年的一场持久笔战,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用笔做刀枪,互有攻守,各有胜负,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多万字,相当于两本厚厚的书籍。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出身官宦世家,自小聪慧, 13岁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21岁入哈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璧德,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梁实秋受到白璧德的影响很深,在著书撰文上带有显著精英主义的烙印。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从1915年发布处女作,到1987年逝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爱是葱绿并非秋黄。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与程季淑爱的通透,与韩菁青爱的惊世骇俗。那年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过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了小他28岁的女星韩青青,两个月间竟写了20多万字的30多封情书。

这样一位有才有趣的民国大家梁实秋写的《热闹人间,半满生活》,真实不能不看,看了便爱不释手。

曾经有人问我过,为啥喜爱民国作家写的书籍,我说:民国大家,由传统文化的底蕴,读来有水墨画的意境,或有留白,或有昃皱,初看平平淡淡的,细细品味,隽永无限。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梁实秋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早期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梁实秋就不无傲慢地写道, “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收录散文大家梁实秋60余篇经典文章,既临窗慢品人间戏,讲众生万象的《脸谱》、《男人》、《女人》,也有于无色处见繁华,悠然生活的《鸟》、《树》、《下棋》、《讲价》、《北平的零食小贩》。通过简洁中现悠然,典雅里有闲观的文字,我们可以领略梁实秋,作为民国文学大师,文字里显现的不较真的豁达思维,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找准自己生活定位,让自己舒服自在,留一份清淡的余地,给欢喜的事物。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在《雅舍》里,世间之事虽然多存缺憾,梁实秋却我自安然,安贫当乐,“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君怡,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他甚至觉得“雅舍”简陋。却还是“自有他的个性,而有个性就可爱”。

这篇《雅舍》位于开篇,我也最喜欢这一篇的豁达与悠然,老先生对雅舍也颇偏爱自珍:“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及一日为我所有,即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读到此处,突然明白了那句:作品即是人身。

看到梁实秋《热闹人间,半满生活》回忆以往的时光,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能非常开心,充满期待的状态,可能从前的时光总是让他舒适从容比较快乐吧。

《下棋》中,他写道:笠翁《闲情偶寄》说弈棋不如观棋,因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 但是观棋也有难过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 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 ”另一个 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

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 ”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看到这里,是在忍俊不禁要随之笑出声来,仿佛一幅活生生下棋众生相跃然眼前,笑倒之余,对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笔钦佩至极,忍不住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想到,若我来写,该从何入笔才有这般神韵天成。

对于吃,梁实秋深得其味,从吃材的出处、过程、品位,如数家珍,令读者也不免馋涎欲滴,他记忆中的《火腿》是这样的,“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浊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对于美食当前,梁实秋虽然事经多年,依然回忆鲜活的历历在目。“1926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泉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除了不胜唏嘘找不到别的词可以形容感受,甚至会有和梁实秋老先生同在回忆中,想协醉倒的遐想,梁实秋先生文笔的魅力,可见一斑。

如果,身为吃货的你,想对老北京的零食有个大轮廓的详尽了解,读《北平的零食小贩》再有用不过。

也许人稍微涨了些岁数,就爱上怀旧,回忆旧人旧事,絮絮叨叨中回忆旧游如梦里,无论是《胡适先生二三事》还是《忆沈从文》,抑或《回首旧游——纪念徐志摩是世五十周年》、《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取的都是日常的平淡小事,偏就是这样的寻常给人留下不寻常的观感,他写人记人所选取的素材,完全不同一般人的角度,却又全在情理之中,偏偏又能从于无声处让你似乎有听取惊雷得效果,让人读后意悠味境,爱不释手,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热闹人间,半满生活》每一篇俱佳,每一组文字,都值得一读在读,慢慢细品,回味,读《热闹人间,半满生活》,在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 “半满”是一种舒适从容的人生境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半苦半甜才是生活。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更高的境界。那尚未抵达的部分,是全力生长,仍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