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下一句

知者乐水下一句 论语中知者乐水下一句是什么?

论语中知者乐水下一句是什么?

论语中知者乐水下一句是什么?

智者乐水  【原文】   智者乐水,仁者爱山。   【出处】   子曰:“知者乐[音: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论语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   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乐”字应该读作“要”。《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下注云:“喜好,喜爱。《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所以,到底是读le 还是yao 是有争议的,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