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走四方完整版

黛玉走四方完整版 古典诗词有多少道大折韵?

古典诗词有多少道大折韵?

古典诗词有多少道大折韵?

十三辙应该主要在曲艺里用,相声里快板【黛玉走四方】开头就是【列位稳坐,您了听我言,十三道大辙学徒我唱言前】,在相声【山东二黄】里也把【秋胡戏妻】的言前辙改成了一七辙;

而诗词中应该多用的是平水韵,这个划分有很多,有100-200多韵,比较常用的是平声韵,对联启蒙的【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就是按照平水韵15平声划分的。在【红楼梦】中海棠诗和中秋诗用的就都是“十三元”的韵。

天津相声与北京相声有什么区别?

京津相声,北京代表人是侯宝林、刘宝瑞、马季、高凤山;天津的代表人是常宝霆、郭荣启、苏文茂、李润杰(马三立还在农村呢),总体上各有千秋。 北京是官场城市,相声偏文雅,天津是平民城市,相声偏闹腾。譬如你大喝一声吓他一跳,北京只是上身往后一仰就行了,天津往往动作要大得多。

天津相声有以下特点:注重传统,讲究传统技法;民间立场,来自市民,为 百姓说相声;以说为主;小型戏园和茶馆里演出,市场化生存。

天津是相声的发源地,著名的相声演员马三立、马季、郭德纲、冯巩等等等等都是天津的。天津人骨子里就有一种幽默感,天津人爱贫,就是喜欢开玩笑,戏弄人,北京人爱侃,就是能说,还非得让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区别跟地理政治都有关系,北京市历史上政治文化中心,权势、地位显赫,居住在北京的人难免喜欢追求生活质量、身份地位,而天津人,算是郊区,知足常乐享受生活的性格与生俱来,比如说皇帝都住北京,闲云野鹤的王爷们喜欢住天津。

侯宝林先生说:“相声,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同时他认为“天津相声演员肯改革、活跃。”这就是他给天津相声的定位。 天津的相声演员重视传统,善于继承,而“改革、活跃”是环境逼出来的,“聚处”么,演员多,高手多,老观众多,要想出站住脚必须有自己的东西,从“三节会”到“开粥场”、从“赌论”到“打牌论”、从“八不咧”到“论捧逗”,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的绝活。侯先生也融入了“改革活跃“的行列,从“杂学唱”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就是他的杰作。说到这儿会有人看不起这种小改小革,其实一种艺术的兴旺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一遍拆洗一遍新”就是进步,侯先生举刘奎珍几改“画扇面”的例子表扬的正是这种精神。近几年马志明对“报菜名”的改编仍是这种“改革活跃”的延续。 天津相声的“改革活跃”是很多名家的共识,马季先生、李文华先生都曾谈到专程来天津听相声的目的和收获。

聊相声的“改革,活跃”,绕不开人们高喊的“创新、演新”,这些年来各种名目、形式的大赛涌现出几百段相声,获奖的作品也是不少,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确实为数不多。相声虽然级别不高,称不上国粹,但它还是流传了百年的传统艺术,不是你编个笑话把人说乐了就是相声。书法界有句话叫“守正创新”,京剧界有句话叫“京剧姓京”,书法和京剧都是国粹,这两句话为所有传统艺术的继承、创新指出了方向。相声的创新要重视相声的表现手法,继承传统相声的精神,“包袱”结构,铺平垫稳,不能直奔笑料而去,起码让人听着它是段相声。马三立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马先生被某些相声理论专家定位为“传统相声的代表”,言外之意他不是创新演新的模范,可我们把所有名家留下的音像资料摆在桌面上,马三立给我们留下的可听的新相声最多。“开会迷”、“错重错”、“查卫生”,“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买猴”、“西江月”、“练气功”、“相声的魅力”、“写对子”、“起名字的艺术”、“情绪与健康”等等,那是段段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