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宫历史

西安大明宫历史 大明宫有多少历史?

大明宫有多少历史?

大明宫有多少历史?

有近1400年的历史。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平洲大明宫有几年的历史?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现今在西安市北郊。唐帝国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何时修建的?

大明宫为中国唐代宫殿,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贞观八年,为让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李渊幸福地颐养天年,唐太宗李世民特为父皇于京师长安城北禁苑内起建一座避暑宫殿(翌年五月,太上皇驾崩)。新宫殿始名永安宫,翌年改名大明宫,后改名蓬莱宫、含元殿;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复名大明宫。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武则天参政后又对宫殿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次年,唐高宗、武则天移居此宫处理朝政。自此以后,大唐的政治中心遂由太极宫转移至大明宫;除唐玄宗外,唐朝的历代皇帝均居此听政,大明宫遂成为唐代主要朝会之所。

大明宫位于长安禁苑东南,南接唐长安城北墻,因在太极宫(西内)东北,故又称东内。大明宫建筑群内有含元、宣政、麟德等殿并阁、省、院及楼台池亭。

唐末之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大明宫两次遭兵火劫难而堙毁于战火,渐成废墟。

大明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火车站北部偏东一公里多的龙首原上,1957年起发掘。

大明宫平面接近梯形,遗址实测周长7600米,面积约320万平方米。西墻长2256米,东墻长2614米,北墻长1135米,南墻长1674米,南宽北窄,略呈楔形。

宫墻用夯土建造,宫门及转角处内外包砖,西、北、东三面皆重墻,中心夹城,通向兴庆宫。

大明宫共有11座宫门,正南门为丹凤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丹凤门与承天门相似,凡改元、大赦、献俘等重大活动,皇帝都要驾御丹凤门城楼主持。

距丹凤门北600余米处的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整座大殿气势威严壮观,为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场所。含元殿与丹凤门及宣政殿、紫宸殿等大殿均处在同一中轴线上,构成了大明宫主体建筑。

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举行“中朝”的场所,其后面的紫宸殿是举行“内朝”的场所。紫宸殿西北面的延英殿是皇帝召见宰相议政的场所,并形成“延英召对”制度,在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麟德殿建筑群始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麟德殿是皇帝召见外国使者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前、中、后三殿相连,以中殿为主,并有回廊相绕,与东亭、西亭和郁仪、结邻楼对称,开创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新风格。

大明宫中处上述主要建筑外,处在中轴线上的大殿还有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东西两侧有珠镜殿、清思殿、太和殿、紫兰殿、大福殿、会庆殿、金銮殿等建筑。

大明宫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舒朗,中央有太液池,池近椭圆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太液池位于中轴线上,在含凉殿以北、玄武殿以南的中间位置上,是长安城中规模颇大的一处皇家苑池。

李唐王朝信奉道教,尊老子为始祖,大明宫内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均为道教建筑遗址。

大明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皆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