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的作用

泉州洛阳桥的作用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为什么泉州会有洛阳桥?

泉州为何会有洛阳桥?

说到洛阳桥,似乎泉州那座更有名。

据史料记载,这座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被誉为海上第一桥,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洛阳桥与中国大桥历史上的赵州桥一样著名。它被称为南洛阳和北赵州。著名桥梁专家毛以升称赞道: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头号学者。

北宋初年,泉州知府蔡襄主持修建这座洛阳桥。如今,在桥南街的尽头,仍然有一座蔡中惠公祠来纪念它不朽的成就。大桥建设工程从北宋黄佑五年(公元1053年)4月开始,到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12月完工,共用了6年8个月。这座桥刚建成时长360英尺,宽1英尺5英尺,有46个桥墩。经过多年的洗礼、战争和洪水,它破败不堪。现在我们看到的泉州洛阳桥是国家在1993年用巨额资金复的,长834米,宽7米,还有31个原始桥墩。明代诗人黄凤翔曾写过一首诗,赞美洛阳桥:彩虹挂在天上的石头上,云抱着水中的山峰。急雨潮强,微光树色浓。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桥在北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洛阳大桥位于河流和海洋的交汇处,水情复杂。在这里建一座桥很难,尤其是桥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造桥工匠采用了一种新的造桥方法:他们首先沿着河底的桥中线铺设了大量的大石块,建造了一条20多米宽、约2英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上面建造桥墩。这种施工方法被称为筏板基础,直到19世纪才被欧洲人采用。

为了把水底堆积在一起的石头凝聚成一体,使其不被大水冲垮,造桥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叫做牡蛎的软体动物。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着在珊瑚礁或另一个牡蛎上,相互交织,另一个壳覆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强,无处不在,一旦与石头粘在一起,就不容易用铲子铲掉。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一特性,在桥的基础上种植牡蛎。

几年后,牡蛎把散落的石头连成一个整体,把散落的石头粘在一起。洛阳桥基历史超过900年,牡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造。

所以,福建省泉州市与河南省洛阳市相距甚远,为何泉州也有洛阳桥?

这里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东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原地区动荡不安。大批中原士族和汉族人南渡到福建,以避免混乱。一些来自洛阳的学者来到这里,住在河边,尤其是在洛阳河的万安渡口附近。这些人以洛阳的名义使用这条河和这个地方,因为他们想念中原和他们的家乡洛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唐代,由于社会动荡,大量中原人向南迁移。当这些人来到泉州时,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与洛阳非常相似,所以他们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叫洛阳,就是现在的洛阳镇。流经这里的大河叫洛阳河,这座桥叫洛阳桥……

洛阳的洛阳桥位于洛阳河上,是连接洛河南北城区的重要桥梁。1955年12月,现代洛阳大桥建成通车。1982年和2010年,洛阳市政府两次在洛阳大桥旁修建新桥。目前洛阳大桥全长559米,桥面宽19米。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设计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