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俗称“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的名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但是其具体所指在历朝都有所不同,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后世常以宋代“文房四宝”为标准。
湖笔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湖笔的故乡在善琏镇。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是毛笔的创始人,他“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制造出最初的毛笔。后来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制成后人所称“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他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的百姓,使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湖笔比起其他毛笔有何种特别之处呢?
湖笔又称"湖颖",这就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湖笔纯手工制作,一支笔的制作要经过120道工序,制作的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墨的制作技术起源于北方,但随着唐末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此时的墨不仅仅是消耗品,更成为收藏品,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明中叶后,徽州地区出现“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规模,徽州一举成为全国制墨中心。清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墨的制作规模更大,产量也激增。
徽墨流传至今,古法与现代化相融,成为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特产。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
传说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应试那天,天降大雪,举人们研制出来的墨水很快就凝固了,这位梁姓举人用的是家乡的端砚,呵气成墨,幸运考上进士。
传说虽有失真,但也可以体现文人对端砚的偏爱。目前,端砚已经成为广东省肇庆市的特产,由国家进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宣纸
宣纸文房四宝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宝了,它原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宣纸的取材与制作。
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
宣纸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宣纸19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可谓是国宝。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五千年的文化沧桑留下了艺术的结晶,当代青年都应正确认识笔墨纸砚,尊重敬畏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