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老秧歌大全

陇西老秧歌大全 陇西民歌有哪些?

陇西民歌有哪些?

陇西民歌有哪些?

山儿歌

山歌儿:山歌儿是陇西城乡民众最喜欢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唱山歌儿父老乡亲又叫打山歌儿,在解放后的一段时期曾叫“花儿”,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众乡亲又叫它山歌儿。山歌儿是陇西民歌的主调之一,它以四句一首的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丰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歌曲,有催人上进、沁心娱目的艺术效果,令人百唱不烦,百读不厌。

陇西山歌儿唱法、唱腔大体相同,但有所差异。渭河以南叫城川(南山)山歌儿,曲调优美动听渭河以北叫北路山歌儿,男声高亢、雄浑、夯实,女声悠扬、委婉、清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歌儿的句式大体上是四句一首,有七字句式,如:“纺线车儿纺线哩”有八字句式,如:“巩昌城里的钟鼓楼”有九八字句式,如:“大妈妈要吃个浆水哩,二妈妈要吃个醋哩”甚至还有十字一句的,字数不等,错落有致。

2

---麦儿歌

麦歌儿:麦歌儿是从临夏花儿“下四川”移植流传过来的民歌形式之一,是陇西一带农民在拔夏田时唱的民歌,众乡亲都叫它麦歌儿。麦歌儿的唱词是上下两句一首,以一人领唱,众人唱和,曲调优美流畅,韵味无穷。当烈日高照、麦浪滚滚,那雄浑高亢的歌声反映了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3

---夯歌

夯歌:小时候听老人说,抗日战争初期,陇西民伏在修飞机场公路以及后来修天兰铁路时所唱的打夯号子,当时人们管它叫“筑路歌”,后来年轻人受铁路工人打夯号子的影响,改名夯歌。夯歌是一句一段的唱词,由一人分两次领唱,众人随着打夯的节奏唱和:“噢呀噢哧夯呀”!领唱清脆嘹亮,众和铿锵有力,是新型的劳动赞歌。

4

---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民间小调是陇西民众在劳动或劳动休闲时所唱的小曲,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在家做针线活时,随意哼唱的民间音乐调式。一个主题要好几段,也像一个清唱句故事,如最为流行的《王哥哥》在这一曲小调中唱出了尕妹妹对王哥哥的爱情故事,当最后一段“新棉袄上没钮子,我连王哥哥两口子。新棉袄上没袖子,我连王哥哥一辈子。”反映出了尕妹妹对王哥哥的爱慕之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还有《孟姜女》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及盂姜女爱夫、寻夫、哭夫、连长城都哭倒了的悲痛心情。再如《当兵人实可怜》、《山丹丹红花儿开》、《吊辫子》等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5

---秧歌小调

秧歌小调:听老人传说,秧歌在古时候叫社火,是农民在元宵节前后打着火把照明,用歌舞、演唱祭祀社稷神时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秧歌。

6

---迷胡

迷胡:迷胡可以说就是陇西秧歌剧。自汉朝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带来了胡琴(又叫胡胡子、板胡)及胡琴演奏等胡人文化,胡人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和中逐渐形成了迷胡剧,而陇西又恰好处于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带,所以迷胡在陇西也流传甚广。因此,迷胡是以胡琴为主要乐器演奏的秧歌剧,自古以来老人们就叫它迷胡子,其使用乐器有胡胡子、三弦子、笛儿、梆梆子、磬碗子等,演唱曲调和青海弦子曲、鼓子曲、陕西“眉户”大体相似,在陇西,它分老调和新词两种。老调解放前莫品成、乔正海、杨丹山等老艺人春节期间常在铺子里演唱,有点古色古香,如打扫杆、罗江怨、老龙哭海等。新调从民国以来逐渐形成,解放前夕已基本成型,如《两亲家打架》、《卖水》等。迷胡内容有唱腔和曲牌两种,唱腔有马头调、银纽丝,采花调等,曲牌有柳青、八谱儿、满天星等。

秧歌小调是陇西民众在农历春节过后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庆贺丰收祭祀神灵,,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露人们过年过节时欢愉心情的歌舞形式之一。一般四人一组,两个少年打着手灯,头戴贴花草帽,腰系战裙两个蜡花姐儿穿红戴花,左手拿红绸柔绢,右手拿折扇,在庙前或私人院落中,少年摇着手灯,蜡花姐儿手摇折扇,舞动红绸巾,跳、扭、唱秧歌小调,祝福年节快乐,祝告神灵保佑。如敬神时演唱的仨蜡花姐儿上香》、《喜鹊闹太平》,在农家院落中唱的《十二明月》(民众习惯叫《十二梅花》、《绣荷包》、《织手巾》,陇西一带最为流行的传唱佳作,有《放风筝》、《什里亭》等等。陇西秧歌小调,调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一一赘述。伴奏乐器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仅有梆梆子,磬碗子(撞铃)、胡琴两把,条件好的村庄再加上三弦伴奏那就太可观了。少年、蜡花姐儿们扭着、唱着、跳着,乐手们敲着、拉着、弹着,各种舞姿和乐曲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欢乐、和谐的升平景象。

综上所述

陇西民歌,它是流传于陇西一带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民歌的创作手法经常用比兴的形式如:“白麻纸糊下的窗棂子,风吹来噹啷啷响哩,记起了花儿的模样儿,眼泪就唰啦啦地淌哩。”它以风吹窗棂纸的响声,以对比手法,映衬出少、年对花儿的极其思念之情,方言、土语的巧妙运用,真可以说美到脏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