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500首

泉州南音500首 泉州南音在最火的十首歌?

泉州南音在最火的十首歌?

泉州南音在最火的十首歌?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唐朝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称为南琶,为曲颈琵琶,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亦称之为尺八。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均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1.王魁与敫桂英

南音的这一故事源于《王魁负桂英》(或名《王魁》),作者是宋光宗时永嘉(今温州)无名氏。据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载,这是现知最早的南戏作品之一,剧本今已不传,仅存少数曲词。

《王魁负桂英》,内容取材于宋代民间传说,叙述妓女敫桂英与书生王魁山盟海誓,王魁在得到桂英资助赴京考中状元后弃桂英另娶,桂英愤而自刎,死后魂魄活捉王魁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南音的散曲中,有《恨王魁》、《来到阴山》等十余首,在“指套”中有《珠泪垂》全套,包括《对菱花》、《凤箫声断》、《鱼沉雁杳》三阕,基本情节可分为“闺思”、“自刎”、“到阴山”、“海神庙”、“捉王魁”等段落。

2.蔡伯喈与赵贞女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说为刘克庄作)。

由此可见蔡伯喈与赵贞女的故事,早在宋代便已家喻户晓。

根据民间故事而成的南戏剧本《赵贞女蔡二郎》,是南宋时作品,作者不详。这是现知最早的南戏作品之一,原剧本已失传。从《南词叙录》得知,原剧本写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

可是,两百多年之后的元末,高则诚又作《琵琶记》,题材虽然相同,但结局大相径庭。

《琵琶记》写蔡伯喈赴京应试中状元后,招赘于牛相府。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后来蔡父母在饥荒中饿死,五娘埋葬公婆后求乞进京寻夫,并得牛女相助,使其夫妻团聚。

这里,把宋代剧本或传说中蔡的背亲弃妇改为无奈,把其“不忠不孝”改成“全忠全孝”,化遣责为同情。然而,《琵琶记》却对明清传奇和近代不少戏曲剧种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南音。

蔡伯喈与赵贞女的故事,在南音里表现得比较淋漓尽致。“指套”有《想君去》、《飒飒西风》、《玉箫声》、《亲人去远》等四套;散曲有《伯喈富贵》、《逢着年冬》、《画公婆》等九首。

情节大致为三个部分:《闺怨》(伯嗜上京后,贞女在家思念),《贞女行》(贞女跋涉寻夫)《入牛府》(贞女向相府牛小姐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