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萨之筏》简介

《梅杜萨之筏》简介 梅杜萨之筏作者背景?

梅杜萨之筏作者背景?

梅杜萨之筏作者背景?

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梅杜萨之筏作品风格?

梅杜萨之筏的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

画面上,竹筏、风帆、大浪,都传达给我们危险不安的感觉,但整个构图却又维持巧妙的平衡,并不会让人有轻重不一强弱不分的不协调感,除此之外,若自左上角往右下方画一条线,将画面分割成两部分,恰好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左下方的人们个个凄苦无奈,表达出绝望的气息,而右上方的人,努力振作,奋力呼救,尽管远方看不到救援,但仍展现出永不放弃希望的坚持,这是人性中高贵情怀的展现。

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

《梅杜萨之筏》是十九世纪初叶欧洲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作,法国浪漫主义的标志。

梅杜萨之筏作品赏析?

《梅杜萨之筏》赏析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浪漫主义的美术的先驱者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优秀代表作。

画作取材于真实的海难事件,即法国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途中不幸沉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1816年7月,身为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的船长肖马雷,被法国政府指派驾驶“梅杜萨号”巡洋舰远征塞内加尔,不幸在途中搁浅沉没。肖马雷船长置全舰400余人不顾,带领一帮高级官员乘救生艇逃跑,剩余的150多人只能利用临时搭建的一只小木筏漂泊于海上。十多天后,淡水食物全没有了,狂风恶浪摧残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人们开始绝望了,甚至开始互相残杀,啃食死人肉,到最后仅有10人存活下来。这次惨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的悲剧,引起了路易十八政府的恐慌,政府想方设法遮掩真相,仅仅在报纸上发一了条简短的讯息,军事法庭轻判船长降职和三年短刑,此事激起了幸存者的愤怒,他们不顾一切,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世,在全世界产生了激烈的反响。

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抓住这一重大事件,把它作为重要的创作素材,亲自至西非沿海,观察和体验那里的天空和海洋,拜访海难的幸存者,把自己的构思画成草图。为真实反映这场惨剧,他到医院里去观察重危病人垂死痛苦的惨状,对黄疸病人进行写生,把真实的尸体画到作品中,木筏是他聘请的幸存者中的木匠扎制的一个小模型。总之,一切从真实再现出发,用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再现了最后绝望时刻最令人震颤的场景。

《梅杜萨之筏》的基本构图形式是两个倾斜的三角形,表现了落难的人们处于严重危机和存有一线希望的对立统一。而为了表现落难着们各种不同的心境,以及一些复杂的情绪,籍里柯综合运用了线与形的视觉效果。并且通过人们的动态形成的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的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之上,他们之间的形式起伏变化,形成了静与动、低潮与高潮的各种对比。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加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籍里柯把木筏在画面中做了平行斜线处理,使得画面有倾斜的动感,加强了灾难的紧张气氛。通过人们胳膊以及其动态所企盼的方向,人物组合近疏远聚,把人的视线引到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身上。形成了画面右上角的集合的辐射系,最终使人物的情绪在对比的变化中聚向显现一线生机的远方。正是这些基本形和形式线的综合运用,构成了该作品强烈的节奏、紧张的结构,使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正是由于《梅杜萨之筏》的构图和空间处理、人物丰富的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处理,使得当时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于1819年的后来成为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油画《梅杜萨之筏》,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不再是一幅单纯的所谓的“新闻”画,而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整幅画面给人以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之感,慑人心魄,站在此画前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这还是已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这是籍里柯用浪漫主义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