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相迎是什么意思

倒履相迎还是倒屣相迎全诗?

倒履相迎还是倒屣相迎全诗?

倒屣相迎[dào xǐ xiāng yíng]
倒屣相迎,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xǐ xiāng yíng,意思是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倒履相迎

履屣屐的区别?

“屣”“履”“屐”“屦”四个字,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指“鞋”,但仔细辨析,却又有细微的差别。
屣,一般指拖鞋
“屣”,读音xǐ,本指穿鞋不着鞋跟,后特指拖鞋,也指拖着鞋走路。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文中的“屣”既非穿鞋不着鞋跟,又非穿着拖鞋,而是拖着无跟的旧鞋。这句话描写的是宋濂为求学而“背着书箱,拖着旧鞋,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倒屣相迎”是一个成语,讲的是东汉时的蔡邕与王粲的故事。一天,蔡邕听门人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叫王粲的小孩来求见。蔡邕早已耳闻王粲的大名,他年龄虽小,却才智过人。蔡邕爱才之心急切,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顺势倒拖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王粲。后遂用“倒屣相迎”来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
倒屣相迎
履,古人对鞋的通称
“履”,读音lǚ,是会意字。《说文》中释“履,足之所依也”,后泛指一般的鞋,如成语“郑人买履”。有时也作动词,意为踩着,如成语“如履薄冰”。
成语“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因听信坏人的话而骨肉相残、父子相危,就好像砍去脚趾头而适应鞋的大小,砍去头颅而便于戴冠一样愚蠢。现用“削足适履”来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
吐鲁番古墓群出土的织成履
屐,相当于今天的木屐
“屐”,读音jī,鞋底用木板做成的鞋,一种是平底的,一种是鞋底有齿的。唐以前“屐”常用作登山鞋,宋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历史上有名的“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特别设计的木头鞋。这种鞋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形状像拖鞋,底上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很是方便。
木屐
屦,也可理解成草鞋
“屦”,读音jù,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是一种较古老的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中的“葛屦”就是一种用葛制成的鞋。
周朝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周王及王后制作草鞋,这些人叫“屦人”。据《周礼·天宫·屦人》记载,屦人的职责是“掌王及后之服屦”。国王和王后夏天穿的鞋一般是葛草编的草鞋,而且草鞋需要和服饰颜色、款式搭配,“玄端黑屦”“素积白屦”,意思就是黑草鞋配黑衣服,白草鞋配白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