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方面的农谚

关于物候的农谚?

关于物候的农谚?

九尽花不开,果子压塌街。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早,秋分种麦田。行下春风望夏雨。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春寒有雨夏寒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内容特点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关于纬度物候的谚语有哪些?

1、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3、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4、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5、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6、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7椿树头一把抓家家户户种棉花。
8、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9、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10、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