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及赏析

望岳及赏析 如何赏析唐诗《望岳》?

如何赏析唐诗《望岳》?

如何赏析唐诗《望岳》?

望岳作于开元二十四年,诗人时年25岁,正青春年华。诗的主旨自然是借高山写襟怀。

诗以“望岳”为题,通篇充满想象。以问句发端,突兀峥嵘,领起全篇,“如何”二字,统领下五句。五句只是申说“如何”二字。齐鲁青未了,齐鲁千里尽为青青山色笼罩。首句横空出世,二句势接千里以呼应之,借远景就近景,稳稳接住。故明人诗云,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皆是此种手段,可见杜甫青年时即善师前贤!

中二联从主客观两方面表现泰山雄奇壮观。颔联写山之南北竟划分出幽明昏晓不同区域,可见其在天地间的关键地位。一个割字,尽显山之险峻巉削。颈联极写泰山撼人心魄的力量,望之使人胸怀浩荡,若有云霞喷涌而出,顿觉眼界开阔。归鸟,以细物烘托空廓寥远的大景,也有点睛传神之妙。此四句都是诗人远望东岳,揣摩想象之语。已渐将笔触转换,由物及人矣!

前六句写尽东岳高峻辽远之势,尾联更进一层,发为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典,犹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自然造化奇功泰山的礼赞,也是对人生充满自信的歌唱!

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起点。从杜甫早年诗歌的浪漫色彩,我们也可窥见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风貌!

又,萧涤非先生说,杜甫晚年有《又上后园山脚》诗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洛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据此,则老杜当年实际已“凌绝顶”,立于日观峰巅,翘首遙望,但并未留下诗篇,真是千古憾事!惜哉!

附《望岳》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何赏析唐诗《望岳》?

想必很多热爱诗词的朋友,都会对这样一联诗句有耳熟能详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这联让人听来如雷贯耳的诗句就来自于杜甫的一首五律《望岳》。到底该怎样透彻地赏析这首诗?怎样从诗中领略大诗人杜甫那非同一般的胸怀与气魄?不才将对《望岳》这首诗作出以下解析,以便和同好的朋友相互切磋。

望岳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了更好的赏析这首诗,我们需要对诗作的创作背景有一番了解。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是杜诗中现存最早的诗作。开元23年(公元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之考,结果不幸落第。于是,心中怅惘的诗人决定通过漫游山水来排遣落第的苦闷。当行至齐鲁境内,面对巍峨壮阔,高耸如云的泰山时,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不由地心潮澎湃,他仿佛是受到了神灵的启示一般,豁然焕发了要征服众魁的雄心壮志,于是挥毫泼墨,豪气地写下了这一首震撼了无数读者的五律绝篇。诗人当时胸中究竟蓬勃着怎样令人振奋的遐思呢?愚释义如下:

众位觉得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如何巍峨呢?看吧,它磅礴浩大的气势绵延贯穿齐鲁仍不见竭境!大自然大概是把所有的神奇灵秀都给予了泰山吧,它庞大的身躯简直把山南山北,分隔成了晨昏之别。层层升起的白云荡涤着我胸中郁结已久的千沟万壑,我不由张大了双眼,要把山中所有的神奇峻秀都一次看够!我想我一定要登临上这一座巍峨的山峰绝顶,到那时我将放眼群山,尽情饱览天下群峰尽收眼底的傲然气象!

一向倾慕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这首五律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按照由远及近、由实入虚的顺序,不仅用自己如椽之笔尽绘了泰山奇绝雄伟的自然景观,也借此诗抒发了自己要征服一切困境,登临人生巅峰的豪情壮志。因为此诗豪迈的气势,卓绝的创作风格,被后人誉为唐五律中的“绝唱”,并被刻石为碑,立于泰山之麓,必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首联两句,诗面在写泰山的气势雄伟,诗底却已是在豪气地欲借泰山以自喻,“齐鲁青未了”正是暗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如泰山一样远不在这小小的齐鲁境地之内;颔联两句,以颇具夸张的气势,极绘泰山之高峻,一个“钟”字仿佛让大自然、让泰山都有了思想有了性格,一切在诗人笔下都显得那么灵动而富有情致;颈联两句,是由实转虚的过渡,诗人极目泰山高峻的同时,已是胸潮澎湃,浮想联翩;前面已蕴足了气势,尾联两句,终于似喷发的火山般以万物不可阻挡之势直抒胸臆:既以豪壮的笔墨描绘了泰山在群峰间绝对霸主的地位,也借此表达了自己要藐视一切不顺、立志登临人生巅峰的雄心与气魄!噫,杜甫不愧是人称“诗圣”的泰斗级杰出的诗人,年轻时的他无疑已彰显出自己非同一般的峥嵘气魄,正是因为伟大抱负的感召,他终究与李白并肩站成了唐诗界的两座难以逾越的“双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