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过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

人之过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 人之过在于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如何理解?

人之过在于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

“好为人师”一词可谓耳熟能详,出自«孟子・离娄上»,原句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 为喜好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是不谦虚、以教育者自居的人。

“好为人师”是孟子师道观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为人师”本是善举,用“好”字加以修饰,“好为人师”在伦理与价值观层面就会体现出一种需要加以否定的涵义。而在某些特殊情景中,“好为人师”也会被赋予些许积极或肯定的含义。比较而言,孟子对于“好为人师”,主要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其中两个关键词“患”与“好”,关乎整句话的价值导向。

孟子对于“好为人师”也确实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基于“好为人师”所表现出的“不知己”、“易其言”、为名利、无责任等一系列情感态度与道德认知问题。下面就相关问题说一说:

第一、因“不知己”而“好为人师”——容易不了自己

孟子否定“好为人师”,其前提是肯定“好为人师”的客观存在。

“不知己”是指明不了解自己没有可以成为师的资本,而喜好、主动去做别人的老师,这也是孟子否定“好为”人师的主要依据。因“不知己”而“好为人师”的第一种表现是自足或自以为是;第二种表现是“偏执一说”,说明此“好为人师”者具有较好的学问基础,但却未能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

第二、“好为人师之人”即“易其言之人”——容易轻易说出口

“易其言”——轻易说出口。孟子用与“好为人师”相同的否定逻辑,即对“易其言”的否定,也就是不可轻易说出口。

易其言”( 即轻易说出口) 并非只是一种随意或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表现为“言无实不祥

”、不“善言”、言行不一等三种情况。

第一,“言无实不祥”,即说话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好的。第二,不“善言”。言语虽然浅近,但意义确实深远、无穷,这是“善言”;而不“善言”做不到这一点。第三,言行不一。言行一致是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若言行不一,对学生、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好为人师者:为名? 为利?——为何要“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所在

【说明:为名? 为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整个战国时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何要“好为人师”? 这是解决孟子为何会否定“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名”有声誉之意,“利”有好处、钱财等意,现代汉语中往往将“名利”合用,表明“名”与“利”之间有着诸多耦合。的确,好为人师者若无主观意识上的诉求,也就无法“好为人师”。因此,“为名”、“为利”的现实需求成为好为人师者出现的内在动因。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巨大的关系——因为整个战国时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这最后一点,放在当今,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好为人师”,不为名不为利的,这是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进步。是社会引导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是一种大义;也是一种博学的表现!

总结:

孟子通过否定好为人师者具备为人师的内在条件性与现实可能性,最终指向如何为人师的规范与要求,即“由博返约”、“言行合于义”与责任担当。孟子对“好为人师”的否定,既是理解中国古代师道观问题的一种特殊思维路径,同时也为当今教师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具有逻辑特色的历史经验。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