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级的表达离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大家都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爱酒如命,人送外号酒仙李白。所以李白的好多诗都与酒有关。并且李白常常借酒述怀,这也非常适合喝酒人的性格,因为酒可以激发人的情绪,任何高兴的,烦恼的事都可以在酒后一吐为快,再加上李白的豪放性格。借着洒劲才会写出”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迈。
李白的这首《金陵酒肆留别》,幸好诗人还没有喝酒的时候发了一通感慨。”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作者这是在明知故问,其实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流水再长也不及这离别的情意长啊!这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是何等相似啊!
古代诗人有许多都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但李白这次是动了真感情的。“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殇。”在即将分别之时,纵有千言万语,尽在这交杯换盏之中了。此时说什么都显的多余,唯有这玉液琼浆最能表达这别时情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又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尽管作者爱酒如命,但此时怎能与分别的友人感情相比呢?

老人常说,走亲戚或串门告别时不能说“我走了”,这是不是迷信?

老人常说,走亲戚或串门告别时不能说“我走了”,这是不是迷信?这倒不是什么迷信,这只是吉利不吉利的问题。在我们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把“走了”这句话视为“死了”或者是“去世”的意思,平时若是某某人去世了,我们总会说“某某人走了”。所以说在走亲戚或者串门告别时,如果说“我走了”,好像是说我这一走,就不会再来了,也就意味着我去了,从此再也不来了,就是有点“归西”的意思,非常的不吉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寓意不吉利的语言还有很多,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在一起就餐想给客人盛饭,往往都会说“还要点饭吧”?或者是“还要饭不?”等等,有时弄得客人很为难,特别是那些年龄大的老人,见到主人这样问话,总是会支支吾吾,不作正面回答,虽然还很想吃点饭,苦于这句话的原因,只好违心的说“不用”。因为你问人家“还要饭不”?“要饭”“要饭”,不就是“要饭”的意思吗,那要饭的不就是乞丐、不就是叫花子吗?所以,人家只好说“不用了”,这就是一种避讳,免得弄得不吉利。一般给客人盛饭,应该说“还用点饭吧”。
说来这也是中国语言太丰富,同一句话,同一个词语,有很多种理解,有很多种意思。我们村里曾经就发生过这种避讳语言、规避不吉利语言的笑话。有一对父子,大过年的在一起喝酒,儿子拿着酒壶,负责倒酒,一杯完了,就倒第二杯,倒酒的时候儿子总是要问问父亲“还喝不喝”?因为我们这里的地方口音,说“喝不喝”听起来跟“活不活”的口音差不多,儿子倒酒时总是这么问着,老子就一直说“活”,听起来也就是“喝”的意思,所以父子两就这样一杯一杯的喝着,等到儿子快支不住的时候,终于向父亲说:“爸,咱们用点饭吧”?他爸爸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啪”的一声,然后对儿子说:“你早这样说,不就好了吗”,“今天老子真的是喝高了”。
在我们这里,逢年过节,居家总会要炸一些油炸食品,比如“炸滑肉”“炸滑鱼”“炸花生米”等,当油放进锅里加热时,不能说“油烧开了”,因为油烧开了,就意味着油要炸锅了,要说“油烧长了”,油烧长了,就是油越炸越多,吉利。
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们到农户家中,总会看到客厅的墙壁上贴上一些“童言无忌”“百无禁忌”的联语或者联句。就是不必避讳语言,可以随便说。正是因此,很多人过年总会把“福”字倒着贴,这就是为了讨口吉利,因为一旦你看到“福”字贴倒了,你说不定就会吐口而出这“福”字贴倒了,福到了,福到了,福都到家了,肯定吉利不是。有些人娶媳妇、结婚把“喜”字倒着贴也是这个意思。
作为老人经历多,见识广,说得很多东西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按照老人说得去做,肯定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