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包身工真实

夏衍包身工真实 夏衍《包身工》写作背景?

夏衍《包身工》写作背景?

夏衍《包身工》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包身工作者是谁?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包身工作者是谁?

《包身工》作者:夏衍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批判力度。

作者写包身工文章的目的?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写于1936年, 是夏衍经过实地调查以后写就的报告文学作品。

作品把包身工的生活浓缩为一天的三个场景:起床、早餐、上工,全景式地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粗劣不足的饮食、肮脏拥挤的居住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沉重的劳动、“野兽一般”的拿莫温和荡管的打骂、虐待和摧残,显示出他们作为人形机器的共同命运。

对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生活细节,又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被殴打、被侮辱的细节,形象地描绘出地狱一般的包身工世界。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非人生活和惨绝人寰的遭遇,血泪控诉了日本纱厂资本家和中国代工老板相互勾结敲骨吸髓般残酷无情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深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殖民者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

作品巧妙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整体上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时间纵线,但在其间又穿插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对包身工制度的介绍和评论等横向内容,使读者既了解到包身工的生活惨状,也对包身工制度进行追根溯源的思考。

作品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社会生活,通过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的多角度叙述,全面展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于作品将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细密的逻辑分析糅合在一起,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新闻真实性和具体生动的文学性之间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