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

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

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

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

一、作者概况

韦应物出生于七三七年,卒于七九二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望族。早年任侠使气,放荡不羁,后来入太学折节读书。曾先后任滁、江州、苏州刺史,为官正直,卓有政绩,人称\

韦应物为什么要写《滁州西涧》?

韦应物(737~791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藏书家,右丞相韦待价曾孙,宣州司法参军韦銮第三子。京兆韦氏逍遥公房,是长安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他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当年京城长安就流传着一首关于他们家族的歌谣:“城南韦氏,去天尺五。”意思是京城南郊有一个韦氏大家族。他们家那高高的门楼,离皇帝的家很近。

韦氏家族乃当时豪门大户。《旧唐书》中曾记载道:“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韦应物无疑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俨然历史上走出来的“贾宝玉”。不过他可比“贾宝玉”坏多了。史书虽然有为圣贤避讳的考究,但对于韦应物早年的行径也不得不给出了“横行乡里,乡人苦之”的八字评语。公元752年,韦应物被唐玄宗召进宫中,作为贴身侍卫,时年15岁。(所谓贴身侍卫不过是一个玩伴而已,就是陪李隆基陪杨玉环他们逗逗乐子罢了。)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只不过是白居易的凭空想象,而韦应物却就在雨水下欣赏梨花:此时33岁的杨玉环不仅有着贵妃的身份,更是一个正值女人艳质的年龄。正是懵懂少年的韦应物肯定是仰慕不已的。“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韦应物的这首诗当然应该是写实的,此时的他就是一个沉浸在唐玄宗与杨玉环故事中醉生梦死的少年,甚至幻想日子可以一直这么下去。

就在他以为可以这样在皇帝身边耀武扬威一辈子的时候,不期而至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公元756年,渔阳战鼓杀声震天,安禄山举起马刀杀向长安。仓皇逃亡四川的唐玄宗却并没有带上他这个贴身保镖一同避难。杨玉环香消玉殒马嵬坡,这一场巨变把韦应物从大唐迷梦中彻底惊醒了。“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逢杨开府》)主子走了,后来又死了,韦应物不仅失去了靠山,也失去了职业,甚至转瞬之间就变成了别人欺凌的对象。命运常常就是这样调皮,它就像一架摩天轮般不停地旋转着。

面对如此沧桑巨变和无常的人生,无依无靠的韦应物一下子抓瞎了。他在痛苦挣扎了一番后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像个男子汉那样去突破绝境,才能寻得一条自食其力的生路。他最终找到了活下去的途径:“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逢杨开府》)。象那个时代大部分跻身仕途的年轻人一样,他也选择了最为可靠的科考途径。于是,他戒除了恶习,降解了欲望。甚至连话也懒得说,所有的时间里都在焚香、扫地和读书中度过。一个依傍皇权的纨绔浪子,在突如其来的时代变故中,开始了人生的逆转。

虽然韦应物最终没有考中进士。但他的才学和诗歌成就还是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二十七岁任洛阳丞开始,在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他除了担任了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等京城官职外,有近三十年时间担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地方主任官职。尤以担任苏州刺史时间最长,从五十二岁开始,至五十五岁去世,被人称作“韦苏州”。

贞元八年,韦应物去世,葬于少陵原。个人作品留有600余篇。 今传《韦江州集》10卷、《韦苏州诗集》2卷、《韦苏州集》10卷。散文仅存1篇,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为地方父母官以后,韦应物真正做到了以百姓为衣食父母,勤于职守,爱惜民众,严惩不法军吏,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他在为百姓殚精竭虑工作时,还时时换位思考,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做得更好还拿国家的俸禄而感到惭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他晚年苏州刺史任上时写给朋友的诗中的话语。忧时爱民的滚热心肠跃然纸上。清代苏州著名学者沈德潜评论他这两句诗“是不负心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韦应物还是个著名的清官。在苏州刺史任满之后,一贫如洗的他,居然没有路费回京城等待重新分配工作,只好寄居在苏州的无定寺,直至客死在那里。

韦应物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景致优美,也不乏饶有生意的壮阔之美。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性诗人,后人把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事实上,一谈到韦应物就无法避开滁州和苏州这两个地方。他留给滁州一首诗,留给苏州一座城。一首《滁州西涧》太有名气了。这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描写城西山林风光的一首七绝,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甚至可以算是中国写景诗中的一首典范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意思是:“山涧畔的小草在幽静处默默生长,黄鹂鸟在两岸的树林深处啾啾鸣叫。春天的潮水夹带着傍晚的风雨使水流更加湍急起来,野外的渡口已经没有要渡船的人了,只有小船还独自横卧在河流中。”

幽草、黄鹂、春潮、暮雨、野渡、小舟,一应景象营造出一幅宁静淡泊、超然世外的诗境,在闲散与淡泊中烘托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王国维说这是“无我之境”。无需多言,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就会体会到诗中的景色该有多美: 一个古老渡口,一条破旧的扁舟,悠闲的横亘在刚刚涨满春潮的河面上……而此时的人确实是多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