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厂简介

北京琉璃厂简介 北京琉璃厂属于哪个区?

北京琉璃厂属于哪个区?

北京琉璃厂属于哪个区?

北京的琉璃厂在南城。具体位置是:宣武区的和平门路口向南约500米就是,琉璃厂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

“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这是早年间北京琉璃厂东口一户人家门前贴的对联。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浓浓的文化气息熏陶得这里的住户都成了风雅之士,也许此联未必出自名家之手,但是却颇有趣味。

琉璃厂街位于西城(原宣武)区和平门外,东西走向,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街,全长约800米。中间被新华街隔开,分成了琉璃厂东街和琉璃厂西街,不过北京市民更习惯称之为东、西琉璃厂。

琉璃厂是一条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充斥着整条街道,西琉璃厂原有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三百年传奇:荣宝斋更是享誉海内外;

除了荣宝斋,琉璃厂还有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等许多著名老店,以及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其实在过去提起琉璃厂,并不仅仅指这一条街,而是包括厂甸、新华街、火神庙、土地庙等处,是个广义的地址。

琉璃厂这个名字,真的与琉璃有关,这里是元明时期烧琉璃的窑厂,因此而得名。其实更早之前的辽代,这里还不是城区,而是郊区,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琉璃厂,专门烧制琉璃瓦。明初朱棣迁都北京时,建造新皇城需要大量琉璃制品,所以扩大了官窑的规模。

琉璃瓦大家都见过,这是我国古人发明的,以优质矿石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因表面带有釉色,颇似中国古代用青铜脱蜡铸造技术制造出来的琉璃而得名。琉璃瓦是富丽堂皇的代名词,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中的高级材料,过去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也不让您用(特别是金黄色)。

琉璃厂在明朝,是朝廷工部的“五大厂”之一,到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这里从郊区变为城区,在城里烧窑就显得不合适了,所以后来就把窑厂迁到了如今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这个名字被保留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它真正成为文化街,是起源自清代。

满清入关后,实行“满汉分居制度”,就是将汉人原住民赶出城,内城成了满族旗人的地盘。而琉璃厂位于南部的外城,许多汉官在此居住(纪晓岚故居就不远)。还有一个原因,咱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老宣武在过去汇集了大量会馆,这些会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接待进京赶考的举子。因此在清朝,琉璃厂附近是学子们寓居北京的首选。

有资格来北京赶考的学子已经都是“高学历”了,而且进京可不是来玩儿的,而是迎接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所以要备考。备考也要消费呀,买笔、买纸、买书之类,这就造就了一个巨大商机——文化用品消费的商机。于是从那时起,琉璃厂慢慢开始出现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摊位、店铺,各地的书商也纷纷来这里设摊、建室。

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除了书籍和文房用品,琉璃厂还慢慢开始汇聚古玩字画。古玩在过去叫古董,清代以前称骨董,董其昌著《骨董十三说》就解释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之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后来才称古董,也叫古玩,现在谓之文玩,顾名思义:文人雅士玩儿的东西。

从此,琉璃厂文房四宝、古籍善本、碑帖拓片、古董字画……各种与文化相关的商品都有交易,文化气息日渐浓厚,成为京师雅游之所。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也就是师大附中的前身;还在原厂址南侧修建了公园,取琉璃厂旧称、命名为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

民国时期,为方便交通,在内城城墙上开了两个门洞,并安装了铁门,起初命名为“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从和平门向南、延伸了内城的北新华街,定名为南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才分了东、西。在那个战乱年代,特别是北京沦陷时期,琉璃厂的生意受到很大冲击,一度陷入萧条,很多店铺甚至倒闭关张。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的文物也从琉璃厂流出。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令后,才杜绝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后,琉璃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还新修了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为古老的文化街平添一景;许多的老店,也重新焕发生机;以琉璃厂、荣宝斋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也纷纷上映。

经过这数百年的积淀,琉璃厂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交易、观赏、游览、鉴宝在这儿也都能实现,近年来又新开了不少工艺品、奖杯奖状的制作商店。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游客,要想领略老北京的文化气息,琉璃厂是必须要光顾的。不夸张的说,若论北京文化街市,琉璃厂从名气、地位、底蕴上,都堪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