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渭水之盟

唐朝渭水之盟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的“渭水之盟”是怎么回事?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渭水一战是什么典故?

渭水之盟,又称渭水之辱,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唐灭东突厥是违背了渭水之盟吗?

唐朝灭掉东突厥确实违背了渭水之盟,而且唐朝还有趁人之危的嫌疑,因为当时东突厥内部发生了叛乱,而且因为天气寒冷,东突厥部众牛羊大半冻死。

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年轻人不讲武德。唐朝看起来不讲信用,没有规规矩矩遵守和东突厥的盟约。但是唐朝违反渭水之盟,并且攻打东突厥并没有任何道义上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渭水之盟这个条约根本就没有合法性。因为在此之前东突厥和唐朝在李渊时期就签订了条约。

当时李渊要起兵反隋,而背后有东突厥这么一个强敌,突厥兵力强盛,尤其是突厥骑兵来无影去无踪,机动能力强悍,中原兵马不是对手,连隋炀帝都曾被突厥打的尿裤子了。李渊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派手下的刘文静前去东突厥商讨结盟的所有事宜。

唐朝和东突厥签订了条约,其大概内容就是唐朝向突厥上表称臣。而且唐军攻下的所有地区,土地和百姓都归李渊,但是金银财富归东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欣然答应,并且给李渊提供了一些突厥战马。

《资治通鉴》义宁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但是东突厥从来没有遵守过和李渊之间的条约,唐朝向东突厥给了这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东突厥拿了钱财,却不断搞小动作,给唐朝统一天下,翦灭群雄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比如东突厥曾经资助反王刘武周,结果刘武周起兵就攻占了李渊的老家太原,幸亏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要不然李唐就不能这么快统一天下了。

东突厥资助的不止是刘武周,还有窦建德,刘黑闼,罗艺等反王。尤其是刘黑闼,两次起兵造反,给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天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东突厥不仅暗中搞小动作,还光明正大的破坏条约,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东突厥一看,唐朝发生了政变,其权力进行了交接,新皇帝根基不稳,人心不安。而且李世民尚未将太子一派的薛万彻、罗艺等铲除干净,

于是颉利可汗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于是颉利可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到达渭水北岸,直逼长安城下。

而且为了打探虚实, 颉利可汗就派手下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城。李世民接见了执失思力,但是执失思力盛气凌人说突厥可汗已经率领百万大军,来到长安了。

而李世民知道执失思力的目的,就对突厥违背盟约一事进行了说明。李世民认为唐朝和东突厥曾经签订条约,不仅和亲,还赠送突厥大量的金银珠宝。而颉利可汗不仅违背盟约,还率领大军来到长安,难道就如此不讲信用。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由于东突厥的不讲信用,从前和唐朝签订的盟约早就不作数了。而这个条约签订才不过十年,可以说对东突厥来说,条约盟约不过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用来遵守信用的。以前的条约被破坏不合法了,后面的条约怎么会有约束力呢!

李世民扣留了执失思力,然后冒险率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来到渭水河边,会见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本来就理亏,结果之后唐朝大军赶来,军威强盛。

颉利可汗孤军深入,也不敢久留,于是就坡下驴。之后,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在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渭水之盟是不平等条约,尤其东突厥又获得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而且唐朝还得向突厥称臣。

但是渭水之盟的条约有约束力吗?没有,这个条约对双方都没有约束力。签订条约的双方从来就没有打算过要老老实实遵守,东突厥是这样想的,唐朝也是这样想的。

比如东突厥在渭水之盟后,就立马不作数了。李世民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唐朝在当时还没有完成统一,在陕甘和突厥交界处还有一个反王梁师都,这个家伙投靠东突厥,将唐朝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告诉东突厥,而且在突厥兵临渭水的时候,当了带路党。

李世民当然不会放过梁师都,于是在继位第二年就派兵攻打梁师都,梁师都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抵抗不住,向突厥求援。而颉利可汗率领兵马来援救师都,梁师都早就被唐军斩杀。

东突厥这次救援梁师都已经破坏了渭水之盟的合法性,其应该对条约的失效负全责。

当时唐朝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呈现出了贞观之治的景象,达到了兵强马壮,可以报仇雪耻的地步。贞观三年,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风雪等天灾,使得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而且突厥内部也发生了内部矛盾,突利可汗受到颉利可汗排挤,希望归顺唐朝;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也趁机群起反抗。

《资治通鉴·唐纪九》:代州都督张公谨上言突厥可取之状,以为:“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上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丁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之,以张公谨为副。

李世民以颉利可汗援救梁师都,破坏了渭水之盟的条约为理由,开始谋划攻打东突厥,以李靖为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分别是李靖、李勣、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淑六路共同进攻东突厥,这次战争一举灭掉了东突厥,活捉了颉利可汗。

渭水之盟是唐朝和东突厥双方都违背了,而且东突厥本身就没有玩遵守条约的意思,看着唐朝弱就趁机捞一把。

而且国与国之间签订的条约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遵守的,比如清末的条约,一战胜利后,有的国家的赔款就不给了;也不是什么条约也都要遵守的,比如不平等条约;而且条约的内容也是可以经过双方同意而改动的。

只要签订条约的双方,有一方违背条约,那么这个条约就不作数了,其合法性就没有了,那么另一方也不需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