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博物馆文物

汉阳陵博物馆文物 汉阳陵艺术特征?

汉阳陵艺术特征?

汉阳陵艺术特征?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作为杰出皇帝汉景帝刘启的陵寝,由于刘启和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创造了中国君主专政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的伟绩,汉阳陵陶俑规模蔚为壮观。

有关汉阳陵出土全部陶俑的统计大概为3000多件,与中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目前秦俑共出土1000多件),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除单个体积相对较小外,出土的数量和品种均超过了秦俑。在今天的汉阳陵博物馆中最常见的文物就是各式陶俑,人物、牲畜各自种类繁多,人物有文官、武将、奴隶、舞伎,其范围不仅男女性别,更广泛地包含社会各阶层人物,这是其区别于纯军事性质的秦俑而又极为独特的一点。

牲畜包含有猪、牛、马甚至鸡犬,这更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西汉陶俑突破秦俑军事领域的鲜明特性,非军事用途的家畜乃至宠物成为了殉葬坑中的主角。由此我们得以从宏观角度确定西汉陶俑的艺术风格,种类繁多、数量惊人,这已经是“繁满”的一个粗略体现了。

细节丰富,精益求精

今天我们看到汉阳陵中的人物陶俑多以裸体断臂的姿态面世,原因在于材质用料不同导致的腐烂,这对于其整体艺术风格研究与细节考证实在是一笔损失。但我们将目光着眼于残存的陶制身体尤其是刻画精细的头雕时,就会“于微处见繁复”,得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前文已经提到汉俑不仅兼有两性人物,更横跨多个社会阶层,这对陶俑制作的技术要求以及艺术把控就更为严格。不同于单纯体现军人形态的秦俑,汉俑要做到从人物形体、面部表情等多方面展现男女两性身体流线的差异、不同阶层从事不同工作任务动作神态的区分,这也造就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汉阳陵人俑。

先以歌舞俑为例,其采用了跪坐的新颖姿态,手部凿空出可以加持乐器的通洞,作为雕塑一部分的衣裳体现出内外两层的叠加与弯曲表面的褶皱,面部表情逼真,五官刻画到位,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而仔细考察人俑头雕,更多细节将被发掘:人物头发束起的髻绾上被发现钻有小孔,这极有可能是木笄所插之孔,而木笄由于材质的原因腐烂掉了。在额头上的蛛丝马迹又能看出新发现,残留的颜料表明人物原围有彩色头巾。两样细致的饰品配以极其传神的五官刻画,在如此微小的头颅上被集中展现,令人咋舌。

另外其脸部形态饱满、额头宽广、颧骨突出自然是“繁满”中丰满的体现,此不赘述。

以上即微观层面上西汉陶俑“繁满”的具体体现。

动用核心素养,分析时代成因

何以成就了“繁满”?我们将与秦俑差异明显的西汉陶俑放回西汉年代背景下,发现与之相似的艺术成就数不胜数:铺陈辞藻的汉赋、五颜六色的丝绸、色彩妍丽的彩绘陶器等等。为便于说明,三者各举一例:司马相如《上林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汉马王堆陪葬陶器,无一不呈现出繁多、丰富的特点,正如陈莉“布局饱满、纹饰繁密是西汉“繁满”艺术特征的典型美学效果”②言,西汉整体的审美风格便是如此。

于是在实际讲述过程中便可以将思维迁移至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西至西域的广袤疆土、文景之治迅速恢复的经济、北击匈奴的壮举与民族自豪,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是“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和放于四海的广阔视野,使繁富巨大的生活场景成为艺术”的结论。因为综合以上现象来看,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不难归纳出:大量牲畜陶俑陪葬绝不仅仅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更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兵马俑队伍中出现的女子,除了面目清秀,身材匀称的以外,其它颧骨突起,面貌奇异的异民族兵员体现的是西汉强盛的军力;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严肃与凶悍,阳陵汉俑显得平静而和谐,则又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稳定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相较前代有所进步的手工业技术与审美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可以说,恢弘盛大的时代背景与高超精细的雕刻技巧成就了西汉陶俑类型丰富、生动逼真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