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胡同

东交民巷胡同 东交民巷的历史影响?

东交民巷的历史影响?

东交民巷的历史影响?

在北京东城区,有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叫做东郊民巷。东郊民巷全长1552米,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之一。清末,东郊民巷的名字经常被提及。东郊民巷作为大使馆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

事实上,东交民巷最初是一条卖粮食的胡同。

元朝时期,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都已建成,并连在一起。只是,当时的名字叫江米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1293年,在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的主持下,通惠河建成建成。通惠河连接京杭大运河。从那时起,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首都,供首都的官员和人民使用。许多粮食商业船只将南方的粮食运到首都出售。船只停在船板胡同附近,粮食可以在当地出售。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形成了一条粮食贸易街。

那时,从江浙一带运来的大米叫江米,这条街也叫江米巷。

明朝时期,朝廷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的街道,被称为棋盘街。棋盘街将江米巷从中间切成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明代,由于通惠河屡遭淤塞,逐渐失去通航功能,江米巷不再是粮食贸易街。朝廷将礼部、红鹿寺和会同馆迁至江米巷。会同馆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客人的机构,但江米巷的会同馆只负责接待安南、蒙古、朝鲜和缅甸的使节,人们称之为四夷馆。清代,四夷馆更名为四译馆。

总之,江米巷已经从一个买卖粮食的胡同变成了一个外国使节络绎不绝的地方。根据江米巷的谐音,人们改为交民巷。东边是东交民巷,西边是西交民巷。

清朝时,东交民巷变得热闹起来。东交民巷靠近皇城,五部六府,包括官员、户部、礼部、宗人府,都在东交民巷工作。达官贵人也在这里建房,比如春亲王府、廉亲王府、裕亲王府、安君王府。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清军被打败了。英国和法国联军也袭击了首都,放火烧毁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天津条约》,允许四国在首都派遣特使。经过一些选择,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都在东交民巷寻找一个地方,建立了大使馆。

其中,英国大使馆位于春亲王府,法国大使馆位于安郡王府,美国大使馆位于美国人建造的私人住宅中,俄罗斯大使馆位于玉河桥西侧的教堂中。

1900年,著名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6月20日,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清军和义和团联合进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区。由于清廷对大使馆区采取了明攻暗保的战略,清军和义和团的进攻屡遭挫折,最终失败。

当时首都有一句民间谚语:吃面不放酱,打交民巷。吃面不放卤,打英国府。吃面不放醋,打西什库。正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0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5亿两白银(分30年付款,本金和利息90%.8亿两白银)。《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清国允许所有大使馆领域门居住的地方,由大使馆单独管理。中国人不允许住在边界内。也可以通过防御。因此,西方国家以东交民巷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使馆区。使馆区北至东长安街,南至东城根,西至东交民巷西口,东至崇文门街,面积是原使馆区的20倍。

《辛丑条约》第七款还规定,中国国家应允许所有国家独立,并经常留下来保护大使馆。根据这一规定,西方国家立即在东交民巷修建了兵营,并在整个大使馆区周围修建了一排约6米高的围墙。围墙上有八个碉堡和铁门。驻军防御不允许中国官员和人民进入,就像国中之国。

如今,东交民巷不再是一个使馆区,而是一个拥有各种风格建筑的街区。西部的小建筑与美国、英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旧大使馆相匹配,以及正金银行、花旗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等银行的旧址。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一边参观西方风格的建筑外观,一边回顾近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