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王羲之乐毅论

临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乐毅论》,系法帖名(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此帖乃魏.夏侯玄(公元209~254年。三国谯人,字太初。)作,由晋.王羲之书。全文四十四行,六百字。另,五代.梁有摹本,收于《清斋帖》。

唐.褚遂良谓王羲之此作:“笔势精妙,备近楷则”,被称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宋.黄庭坚《豫章集》二八.〈题乐毅论后〉著有:“予尝戏为人评书云,小字莫作癡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论述。

东晋王氏书法源于钟、卫,但王羲之为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画、书意等方面加以变革,使真书变得蕴蓄多姿。他在变革真书的同时,又变革“行书”,并在真书中融入“草书”,皆创造出一种“从意适变”的“行草”。而“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也是汉书字体之一。“正书”,既楷书。虽相传始于汉.建初王次仲,至三国.魏钟繇书写法度已较完备,为正书之祖。但王義之遂意继承发展,工正书亦为楷新。

论王羲之《乐毅论》的书法,也是减省隶书之波磔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谓“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亁。”

书圣王羲之的“楷书”杰作《乐毅论》,亦是“变古制今”的开创,也是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潮。

唐.张颜远《法书要录》七.张怀瓘〈书断〉上.〈八分〉释:“(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这可能就是对书圣王羲之优秀作品能从哲理到艺术醇化,升华为书法“楷模”的最好总结吧!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谢邀请:

王羲之《乐毅论》是经过精研体势,损益古法,遂臻神妙的组合而形成并合纵横,柔中寓刚,章法蔬朗行气贯通,以纵行为列,横排无序,给人以潇潇洒洒,自然而然的感觉。字形结构平和端庄,收放自如,雍容坦然,节奏明快。是一篇极佳的楷书。给学书人好处多多。受益千古。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

从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的这段话可知《乐毅论》是老王给小王写的学书范本。

虽然《笔势论》真伪存疑,但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对于《乐毅论》的书法价值是推崇备至的: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乐毅论》具体好在哪里,我觉得唐代褚遂良的评论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

也就是说有讲究,多变化。我们从布局、结体、笔画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看布局,《乐毅论》有行无列,参差错落,行气自然:

中心线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欹侧对比变化:

收放对比变化(蓝色放,红色收):

有了这些对比变化,虽然是小楷,但也很生动。

其次看结体,欹侧对比,“行”的两横角度的变化,“疆”左右两边的倾斜角度

更妙的是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处理,以“兼”为例,第一个是\\ / 第二个是/ \\:

还有粗细的变化,“疆”右边的9条横,从上到下有粗细变化:

“无”中间的4条竖,则长短角度各不相同:

同一个字的结体变化真的是穷尽想象:

最后看笔画,以横为例,虽然是小楷,仍然有很多逆峰入笔,然后中段的粗细提按,以及最后的收笔都各不相同。

笔画的差异也是为了结体差异而服务的,八个“之”各不相同,第一笔的点就贡献了丰富的变化。

所以说《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变化非常丰富却又自然不突兀,到了“无法而法“的”至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