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期刊

《读书》期刊 《读书》是一本怎样的杂志?

《读书》是一本怎样的杂志?

《读书》是一本怎样的杂志?

《读书》是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读书》编辑部。

《读书》杂志自觉弘扬三联书店“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发表了许多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好文章,凝聚了众多高水平有影响的作者,形成了独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出版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格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书创始人?

“匆匆过客,终成归人。在人生途中,若没有亲人和师友给予温暖,将会多寂寞,甚至丧失勇气。感谢你们!拥抱你们!”9月14日,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在北京辞世。辞世前,范用留下了这样的话。

或许,没有多少文化界之外的人知道范用,但是却鲜有读书人没读过他编的书,这其中包括《傅雷家书》、巴金的《随想录》等;范用倡导创办了《新华文摘》;主持创办了《读书》杂志。

范用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是三联书店的文化灵魂,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巴金专门给他的题词概括:“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温暖的脚印里。”

范用原名范鹤镛。1937年,为了躲避战火,他从家乡镇江投奔到汉口的舅公家。他的舅公是汉口会文堂书局经理,彼时从上海搬到汉口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租下了书局的二楼做办公之用。1938年,舅公一病不起,舅婆回老家浙江之前,用了一篮子鸡蛋,将15岁的范用托付给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黄洛峰。范用成了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这是他出版生涯的开始。他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的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生活中的范用有“三多先生”之称,“书多,酒多,朋友多”。书多自然不在话下,即便他13岁时收藏的书现在还像新的一样。而20世纪80年代整个文化界的著名人士都是范用的朋友。至于喝酒,范用有一首《自嘲》诗:“两耳不闻世上事,躲进酒壶成一统。醉眼朦胧看闲书,管它东西南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