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岁婴儿学步

过早让宝宝站立,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过早让宝宝站立,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宝宝出生后,从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走路……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遵循它的客观规律,不能操之过急。
一般情况下,宝宝会在9-10个月开始学会站立,个别孩子或许会早于这个时间,这个时候个别家长会暗自高兴,认为自己的宝宝长的健壮,盲目的去让孩子站立,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首先,家长对宝宝的身体发育规律要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从孩子9个月开始,骨骼会处于迅速发育的阶段,但因脚步力量还太小,不能长期承受身体的重量,对于宝宝过早的表现出站立的意愿来说,家长要适度做好防护,站立时间不能太长,必须等到宝宝小腿有足够的支撑能力后,才能增加宝宝站立的次数,否则,很容易导致宝宝脊柱和骨盆承受不对称的负荷,导致脊柱侧凸,追悔莫及。
其次,宝宝站立注意事项:
宝宝站立,家长要有正确的扶助、防护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儿,就是给宝宝穿鞋,要穿薄底柔软的,这样有利于以后走路姿势的正确形成,有利于宝宝足弓的正常发育。同时,站立时要协助宝宝通过扶着床、桌子等物体进行辅助,慢慢训练孩子小腿的力量,为以后走路打好基础。
最后,健康饮食是保障。
想让宝宝长的健壮,科学喂养很重要。平时,要多给宝宝补充奶、蛋、蔬菜、鱼、虾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虾皮等,促进宝宝骨骼发育,只有营养充足,才能保证宝宝健康茁壮的成长。

一岁半孩子走路经常摔跤是不是正常?

作为儿科医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或儿保中心做检查评估,再下结论。
孩子到了什么时候该走路而走不稳,经常摔跤就不正常呢?
按照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孩子是从10-11个月开始迈腿走路,由于走路若要走稳,还得依靠大脑的感统平衡系统的协调,因此,这时走路也是跌跌闯闯。
随着孩子平衡能力越来越好,到12-13个月可自己走路,这个时候还有点脚尖走。
到14个月孩子走路就越来越稳,一般没有障碍或高低不平的情况下,走路比较稳,而且随意的走走停停或可以下蹲、起来走路一气呵成。
但是,如果孩子到1岁半以后,走路还是跌跌闯闯、反复摔跤、甚至走在平路上也摔跤,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做系统的检查了。
宝宝走路不稳、频繁摔跤的原因有哪些?
一、可能的先天因素:
1、先天性视力缺陷(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
2、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前庭功能障碍引起是平衡能力差。
3、脑瘫儿,其运动能力及智力障碍。
4、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下肢骨骼及关节疾病。
二、其它疾病或训练不当引起的:
1、由于肌肉营养不良。
2、由于训练不当,前期没有进行系统的爬行训练,孩子腰、腿力量不足。
3、感觉统合失调症,使得孩子对来自感觉统合的信息判断错误,表现动作缓慢笨拙,不协调,学习能力较其它孩子差。
如何防止孩子走路频繁摔跤呢?
1、前期系统运动训练:即爬行
在孩子大运动发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系统训练。
俗话说:不会爬、哪能走?孩子大运动能力是从抬头、抬胸>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要想走稳,一定要经过几个月的爬行运动,将孩子的肌肉、韧带、骨骼力量练的强大,到10-11个月,孩子说走就走了。
2、不用学步车作为辅助工具:
开始走路,家长一定要辅助,不可以随意让孩子走学步车,这样即锻炼不了孩子肌肉,同时,孩子容易踮着脚尖走路,反而以后会比一般孩子走路不稳。
3、父母是孩子学步的老师:
孩子开始走路,可以家长先一只手牵着走,或扶墙、扶沙发挪步走,开步放手走就距离孩子几步远,迎接式让孩子走。
4、赤脚走路、学的更好:
将地板清理干净,最好铺一层软垫子,尽量让孩子赤脚走路,这样即方便孩子轻巧迈步,同时,可以锻炼孩子足弓发育,最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触角,增加感知觉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