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简短

文言文既通的通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既通的通是什么意思?

通就是通假字,表示两个字或者词意思相近,可以转换使用,在文言文语中经常出现弄一词语或者字通另外的字和词,就是两个可以互相转换

小时了了断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言/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世说新语,小时了了中孔文举少年时有什么性格特征?

言语第二之三、小时了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膺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膺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这是一位神童,聪慧过人,却又不通人情世故。胆略出众,却又不知隐患。

偷不行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偷不行礼
出自《孔文举有二子 》这则小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是偷,还要行礼吗?”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小儿子钟会认为“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原文】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礼。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儿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经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儿,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这一则故事与孔文举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传闻个异。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参考译文】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怎么能行礼!”